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地名的由来

西汉时(公元前206 ~ 25年),刘邦承袭秦制,采用周法,设李部,统一郡县。前205年,疆域为修武县,属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入侵高程,刘邦、夏侯婴渡过黄河,东逃至张耳、韩信处,建小军城(今周琦老城遗址),在其西(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广东,今广东省)国相陆贾谋反,杀害中国大使陈为、南越国王赵星河、太后。汉武帝于是派遣汉朝大将吕伯德、杨府攻打吕嘉。次年,梁武帝巡视吉安县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古城村),恰逢吕伯德平定叛乱,派人送叛将吕佳首级。梁武帝大喜,遂取攻下之意,于是在新中乡设县,取名“霍加”,属河内郡,为郡、修武郡两郡的一部分,是被称为贾郡的开始。

东汉二十五年(25-220),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母亲,被授予贾长公主的称号,被称为。领土的一部分属于家后,一部分属于修武县,所有这些都属于河内县,李思的一个上尉部。霍家后国治仍在张古城村,修武县在南阳老城遗址。这一时期国内名人辈出:26年,萨维因政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149年,张欣被任命为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被任命为巨鹿(位于河北萍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百姓为他建庙立“漳河坛碑”(水经注有记载)。蔡湛《居孝廉辞》,181年,任滨州(晋阳)刺史,掌握一州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欣之子)被任命为灵帝三公之一。泰山村属于光武帝年间邙山的残脉,自古流传为邙山。自古有“长苏杭,葬北邙”之说。如今,泰山村的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境内的军民营寨,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疆域属魏国泗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在黄初中部,河内县被分为朝戈县(该县是现在的淇县),其领土被改为冀州的朝戈县(现在的河北冀县)。获嘉县仍在新乡县张古城村,属朝戈县。其间域内有杨军,为南阳提督(五品);张帆的弟弟张承被提升为伊阙(古关名,在河南洛阳南部的伊阙山上),他的弟弟张昭当时也是伊郎。和兄弟是曹丕的政治名人,他们对魏都有很大的贡献。

晋朝时期(265-420)公元265年,司马燕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266年恢复郡,疆域仍称修武,属泗州(李思都督署俗称泗州,府设洛阳)。获嘉县仍在新乡县张古城村,也属冀州县。太康皇帝在位前,竹林七贤活跃于域内。太康年间,七贤之一的刘玲定居于该县南康镇东流固堤村,是域内著名的吃乐和面的创始人。370年,领地属于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永令其弟藏匿,在霍家故城(今新乡县张古城村)东北新建音乐城(原新乡县故城)。晋末废贾县,贾县属修武县(今贾县)时,仍属蓟县管辖。域中人有杨戬、杨,任汝银(县名,在今安徽合肥县)为知府;杨慎、杨,担任散骑的常侍;是继、邱之后,在荣垂之前的一位官员,先是作为钦差大臣,然后是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北朝属魏国。493年,在该地区实施了改革官制、禁胡夫、禁鲜卑语、改姓改籍贯等一系列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恢复郏县,行署迁至新乐城(今新乡市旧新乡县)。现在治理新乡县,疆域还是修武县,属于冀州县。526年,北部修武被划分为庆阳市(今修武县五里塬乡古力村),修武的疆域在南部,修武县在徐颖镇宣阳一村。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由郏县即现在的新乡县统治,域名南修武县,属东魏。550年,齐王灭东魏,建立北齐,归贾和修武。556年,获嘉郡由新乐市迁至* * *县(今辉县市),疆域仍为南部的修武。578年,在南修武建立修武郡。霍家仍辖* * *县。这一时期,佛教在该地区盛行,分为曹东、林佶和庐阳三派。寺楼、塔楼、石雕蔚然成风,如《须贺叔墓铭》碑、《卜兴造像》碑、《李洪造像》碑等,都是当时高水平的石雕精品。

隋朝(581—618)584年,修武县境内废弃,郏县由* * *县迁至南部的修武市(即修武县,今宣阳一村),这是郏县治理此地的开始,属冀州。586年,疆域东部和蓟县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割在一起,以“新中乡”的首末两个字“新”、“乡”为县名,县城设在新乐市。596年,获嘉县设鄞州,辖获嘉、新乡、* * *和修武三县。杨迪大业初,撤销鄞州,保留获嘉县。607年改为郡县两级,佳县属河内郡。次年,在该地区招募大量民工,开挖永济运河(今北大县沙河),主要利用沁水、淡水与渭河、黄河、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至卓君(今北京)相连。收购时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区域内经济文化广泛交流发展。

唐朝(618—907) 619年,王囚禁李育德之弟侯德,侯德与统帅赵一起,驱逐了兖州刺史主事,随城投降,任命为兖州刺史。621年,当地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设鄞州,辖获嘉、修武、* * *、新乡、武陟五县。全县每户以100户为一里,5户为乡,4户为邻,5户为保,规定男女生时黄,4为幼,16为中,21为老,60为老。627年,鄞州被废,郏县属淮州,划归河北道。630年,全国划分行政区划,郏县由宣阳一村迁至郏县旧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内建有孔庙。758年,大将军郭子仪率部从杏园兜(在县城西南屯街村)渡过黄河,在获嘉大败安泰卿。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诞生在宣阳驿村(“韩愈”列在《中国人名词典》第1704页第一栏),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李商隐,晚唐著名的爱情诗人,因其父李斯当时受郏县之命,于812年生于获嘉县。

宋初(960-1279),疆域先属河北淮州。1026,改为河北路潍州。65438年至0069年,该县派遣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之与渭河畅通,农业、水利、水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泰山村以皮薄、声脆、味美著称的“四月八鲜黄瓜”,所以泰山黄瓜在北宋被定为贡品,每年进京。元佑统治时期,儒学在县城西北角得到重建,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石佛、石柱、八角经等铭文相继出现。

袁(1206—1368)隶属于杭州市燕南路卫辉路。水陆要道上的驿站纷纷建成。1320,庙堂科学翻新。境内蒙汉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陈晓、张、冯的祖先,辽宁辽阳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郡县搜捕男女儿童,送往蒙古做奴婢。

明朝(1368—1644)的疆域属于河南刺史卫辉府。军事上隶属宁陕卫西屯前中所,辖18百户。冯、夏、吴、李、张、石、陈、鲍、姜、孟等65,438+00户属于中央院,而杨、周、吴、严、石、梁丽、王属于前院。从1369年开始,洪武、永乐四十八年间,因军事搬迁或山西洪洞县槐树迁移而迁入县城的姓氏有112,祖先有275人。这些移民为治愈该地区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370年,当时受郏县之命的熊邦基招募拆迁户建城建社,设学宫,建府驿站,历年来大有作为。1377年,获嘉县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恢复,仍属河南省刺史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强村)社员王忠诚捐麦1010石“助饥”,皇帝特赐“赏”,并“以羊酒服事义民,免送杂官四年”。1462年,黄河自嘉靖南移至武元(今原阳县)。1466年,黄河泛滥,丰村人“应命失官皆赈饥”,时任贾郡令的“命侍、景表(郑国)服义民”。1482年,县令武玉为适应政务、说服农民教桑、规划学校、提供财政资助等目的,设立了27个社学,为该地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全县进士17人,占弘治至崇祯年间进士的15人,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是历史上受勋最多的。1539年,五英殿大学士礼部高官夏衍陪同嘉靖皇帝南下,途经县城南康村驿站。渡江那天,他写了一首诗,名为《河水向东流》(此词就刻在这个康熙村,碑犹存)。在1596期间,北京紫禁城的干青宫和坤宁宫着火了。贾人何以工部博士的身份主持了两宫的修建,并从乡民中招募了大批工匠参与,为贾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张德府同治管理员张运道编著的《获嘉县志》出版(县志办有影印),这是获嘉县现存最长的县志。在明朝276年间,曹昌、王周儒、冯尚之、何、岳、张克光、何、冯、许、王纳忠等。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书,县档案馆现在有何关于家族的俚语,广和第四届祠堂。

清代(1644—1911)1645,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路卫辉府。1659年,由、郭、王主编的清代第一部《获嘉县志》出版。1684年,郡墙改为长方形砖墙,周长652尺,高2.5尺,宽1.25尺。同年,知县冯大器创立义三派。1686年,由何振能、郭编著的清代第二本《获嘉县志》出版(县志以影印保存)。1703年,康熙皇帝巡抚回京,荣登。大悲院的和尚用一块玉迎接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封他为“大和尚”,赐七言律诗一首,挂“步履艰难”的锦旗和“净云寺”的匾额。1727年,县令文丰疏浚丹河(又称五谷河)。当时,煤炭和杂货可以从中国运到天津和塘沽,国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修、浙江人编著的清代第三本《获嘉县志》成书出版(保存于县档案馆)。1823年,通山书院在县城建成。65438年至0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县内最大的私人商号益盛昌,由陈伟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主要商埠设立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和其他手工业,商号和银行不断涌现。20世纪初,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该县。1903修建道(口)青(华)铁路至县界,东起李村,西至黄莲地***17.6 km。(石庄镇)邓壮人何怀秀带着大批外地工匠参与修建铁路沿线的站台、票房等建筑。1906年,路(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进入县城以南30里郭地村,离开村***13公里。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旗帜。以李占标为首的霍家连庄在县城南部的登觉寺举起了义旗,反对捐、征、小人。捻军与清军地方武装在南王井村、张地村、赢驷村、小河村、张墨村、东张一村、西张一村等地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