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城市记忆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一次中国考察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着同样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于同样的面貌,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我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和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观念淹没。我确信你会遇到这种危险,你应该用你所有的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是对的。
北京规划协会主席赵志敬说:“全国每年有多少亿平方米在建?这个数字不能没有紧迫感。从1994开始的近10年间,城市建设不再只是一个现实问题。”长城被一个个拆断,苏州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令人失望地落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毁于一旦。作为明代抵抗日寇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商帮发源地的定海古城,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几近消亡..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
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
地形,森林水力,河山,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怀...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构成。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保存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越重要。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作品,到保护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从保护单一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到保护历史街区,再到保护一座完整的古城,这是世界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和认识过程。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还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战斗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耳边古罗马斗兽场、清脆的蓝色多瑙河、清秋里遥远村庄旷野里的圆明园遗址、万里火蜿蜒的长城、贡多拉如蛛网般穿梭的威尼斯水巷...城市的生活和性格,历史和记忆蜿蜒在城市的每一面,每一块石头,每一寸肌理,每一片草坪和每一条天际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不是历史教科书。
一座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地形,森林水力,河山,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怀...这些都是形成国家和民族认同,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但是,盲目的建设和更新往往会切断历史脉络。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谢菲尔德等英国许多城市的历史建筑所剩无几,古城风貌荡然无存。在德国和奥地利,在19年底,许多历史性的世俗建筑被拆除,许多情况下只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道路的要求。战争、愚昧和无知对城市造成了破坏,破坏性的建设和修复对城市造成了同样深刻的伤害。
一个失忆的城市会失去魅力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文明就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文明也就终结了。历史很复杂,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所有元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历代流传下来的信息,是历史记载的真正载体。文献记录再感人、再有趣,客观上也比不上历史文物的真实真实。承载与挽留,拯救与跳跃,追溯与见证,城市未来的脉络其实保存在城市的记忆里。
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伟邦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但城市建设风格千篇一律,城市面貌趋同意味着城市记忆的消失。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原因都是城市记忆的元素被破坏甚至摧毁后的综合后遗症。比如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的地理环境,照搬国外模式;无论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如何,原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都被当作过时的东西抛弃了;不具体分析老城区,就全当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毁了;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看齐,城市轴线尽可能拉长,为了气势而不顾周围环境,采用对称格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现代化极其重要的标志,导致城市轮廓线紊乱,对城市生态景观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城市环境雕塑往往在造型、尺度、色彩、肌理、加工工艺、基座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文化品格的印象,等等。
我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但由于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围绕老城区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老城区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许多老城区都位于房地产开发商愿意出高价购买的黄金地段。在此期间,许多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了旧城改造项目。然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城市记忆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改造的渴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对城市历史建筑、文化形态和城市记忆的保护和延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筑创作从找城市开始。
要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就要控制城市保护区和改造区以外的全新开发区,与城市整体风貌统筹考虑,形成城市记忆的新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王明贤强调,城市建设要把握城市形态的走向:“控制城市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风景资源的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和风景资源是城市本身最本质的特征。尽可能地保存和维护原貌,在自然景区以不建为上策,少建为中策,是城市记忆中永恒的一部分。控制旧城区和建筑文物保护区的范围,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最佳的过渡和联系,是城市记忆的核心部分。控制城市改造和整体建设的中间地带,要强调‘拆’与‘建’的互补关系,强调‘马赛克’式的规划设计,强调城市中间地带的整体和谐美——这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更新部分。”
建筑界有一句经常被建筑师重复的话:“建筑创作是从找到一座城市开始的。”以统一与分裂、有序与无序、进步与衰落的交替格局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城市史,在21世纪达到了反思与再反思的阶段。回首岁月的长河,我们不得不由衷感叹:很多时候,遗忘其实是一种超出我们承受能力的奢侈,而忽略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