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如何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历史教育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培养。无论从历史教学的性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看,都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学习和继承人类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无论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思想道德方面,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下中国每个人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目标,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一,教师要深入挖掘,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专门的专题,而是散见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深入挖掘,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和总结,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点和发展过程恰当地融入到平常的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百家思想的精髓,让学生明白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然后进一步接触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这一时期的理论,特别是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宝库,贯穿了整个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在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并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等方式。,以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和及时的启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和吸收这些文化养分,丰富自己的心智,进化成自己的修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继承和运用。

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感受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专著或原著。因为仅仅依靠教材的介绍和老师的讲解补充,很难准确完整地把握某些特定文化的精髓,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比如历史教科书中对道家思想的介绍,主要强调道家思想的否定性,使得一些学生对进一步了解道家思想失去了兴趣,甚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能突出其思想特点的名著或原著(或其中的某些部分),供学生阅读、欣赏和思考,从而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否则是无效的。

组织讲故事比赛也是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在老师确定故事主题后,让学生自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比如,通过举办以“以天下为己任”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既能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感受到张骞、班超为边疆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霍去病的浩然之气,如“不灭匈奴,何以为家”,顾的浩然之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觉民的浩然之气,“为万民谋永恒之福”。让学生充分认识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自觉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很多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它的故事,而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重要的途径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比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恶化、形象工程、三农问题等,都是违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造成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当代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不是和两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张一致吗?或者更准确的说,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正确的方法,而我们现在才醒悟。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和矛盾可以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中,在中国古代宁静、闲适、畅快、充满情调的艺术精神中找到。再比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研究。我们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来分析百家争鸣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直到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崇尚道德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也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他们崇尚“天下为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精神和道德。我们今天仍然提倡这种尊日重义的道德修养。现实中,很多优秀的国家骨干还在身体力行。学生可以从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人物身上更好地体会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今天我们仍然暂时落后于西方。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特别是青年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对培养学生的诚实品格、明辨善恶的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大有裨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第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准确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分析,全面把握,继承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蕴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人生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仁义礼智信”的合理内核。善待他人,互相关心帮助,构建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以责任和义务对待他人和社会,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真诚相待,不欺我,不欺己,掌握科学知识,有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的能力。同时也要看到,古代儒家道德体系是在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包含着许多封建糟粕,应该予以摒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