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到十年的综合地质勘探和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这一时期是本调查区及其外围地质工作史上的鼎盛时期。1949以来,新疆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质工作一向薄弱的该地区及其附近地区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此期间,石油、地质、建设兵团、采矿和区域调整队已来到这一地区及其附近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人数众多,新信息新思想层出不穷。逐步将过去的地质勘查转变为经常性、系统性、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和区域调查。按时间顺序,研究情况叙述如下:

1)1956地质部青海石油测量大队一、二队对该区北侧进行了1: 1万路线地质调查,并撰写了初步总结报告,范围控制在东经87° 10 ' ~ 90° 40 ',北纬36°。

报告对库木库勒湖盆地第三系进行了详细划分,并采集了大量介形类化石,绘制了储油构造图。同时还提到第三纪有盐丘和石膏层。但由于工作的重点,对周围高山地区的老地层研究较差,时代划分粗糙,谬误较多。

2)1959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库巴地质大队第五支队在若羌-库姆库勒地区进行路线地质及矿点检查。有一份地质报告,附图64张。范围控制在东经88° 00′~ 91° 00′,北纬36° 20′~ 38° 17′。勘测区域是一个极不规则的区域。

3)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和新疆石油管理局联合出版了最后1: 1万地质图件和说明书,但其精度均未超过上述数据类别。只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联系、推断,就说它缺乏基础地质数据,是低质量的图。经区域调查核实,许多地层、构造和侵入岩被否定。

4)196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组成综合勘探队,对库木库勒地区进行了地质调查,并编写了地质报告。其精度不超过地质部青海石油测量大队一、二支队在1956的汇总报告。地质一章基本是1956的报告内容,没有什么进步和突破。

5)196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五队在且末河上游开展了1: 1万区域调查,撰写了《且末河流域区域地质调查和普查报告》。因为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支队的技术责任被抓,生产的事没人过问。这份过于简短的报告是在1971提交的。

当时第五队共完成1:1万面积调整1.2万km2,最后只写了2.4万字的报告(42页),显然不能全面反映测区地质面貌,章节不全,内容简单,没有插图和照片,个别地层穿越部门。目前看起来是低质量的报道,但部分阶层还是有。

6)197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一排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J-45-B以东、J-45-г以西开展了1: 1万路线地质调查和普查找矿工作,并在1972编制了报告。范围控制在东经86° 20′~ 88° 15′,北纬36° 30′~ 37° 20′。位于测区西北部,是东昆仑山一个系统的区域调查报告。调查面积为12 000 km2。

7)1980 ~ 1981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东昆仑地区进行了1: 1万区域地质调查。该图为阿奇湖凯库勒,制图范围为东经88° 00′~ 91° 30′,北纬36° 00′~ 37° 30′。其中,东南方向由北向南延伸的1:65438+万幅地图2幅,西南方向由东向西延伸的1:65438+万幅地图3幅(缺失部分位于调查区)。总成图面积41,232km2,线密度10 ~ 50k m,制图表达精度1 km×2 km。本勘察报告最终验收合格。本图主要工作区在大九坝以北东昆仑中央带(库木库勒微地块)的构造单元内。调查区东昆仑南部带划分为以上古生界为主的地层群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层,图件用系统图法表示。地层单位除中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群”外,其他地层均分为群。从老到新分别为下泥盆统布拉克巴斯群(D1-2b)、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C1Tk)、上石炭统大九坝组(C2d)和阿奇凯库勒组(C3a)、下二叠统碧云山组(P1b)和卡尔瓦组。其中大九坝组只有微体化石依据,其他组有零星的宏观化石依据。布拉克巴斯群和托库孜达坂群沿用东昆仑中带建造的群名,其中托库孜达坂群是根据岩头山以东测得的地质剖面建造的,化石(珊瑚?物种,双叶藓属。,Thamnopora sp .;层孔菌。),所以整个黑顶山缝合带划为托库孜达坂群,但岩性与东昆仑中部带的同一组不同。现有资料表明,勘察区托库孜达坂群由滨浅海相、浊积扇相和海相火山岩等不同沉积相组成。化石数据的时间限制也很宽(O2-P)。初步勘探表明,它含有布拉克巴斯群和哈拉米拉诺河群等制图单位的要素。

原地质调查报告65,438+0: 65,438+0,000,000用槽台观点划分为华力西晚期地槽褶皱带,认为大九坝断裂是一条大型区域性断裂。

1: 1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在该区岩头山南麓第三系发现两处石膏矿,并做了常规检查。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1984 ~ 1985期间,从西昆仑东部到东昆仑西部进行了1: 1万区域地质调查。该映射是一个带有扫掠表面的空白区域。测区呈不规则带状,其东部延伸至木子塔格(65438+)。北部和南部约有7 200平方公里的空白区域。调查路线密度为10 ~ 50公里,地图表示精度为1公里×2公里。这张地图的最终验收是好的。

图幅采用系统制图法。以鲸湖断裂为界,南部划分为巴颜喀拉地层区,北部为昆仑山地层区。由于交通阻塞,该区域及其西部邻近区域(调查区域西部88)无法进入,形成了近20 000 km2的空白区域。该段最终成图依据1971: 1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王家恒,1971)和1测区西北部遥感解译资料,88西部黑顶山缝合带及北部地层划为上石炭统。与1982 1: 1万区域调查圈定的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相连,南接下二叠统黄羊岭群(P1hy),1982 1: 1万测站。

在调查报告中,鲸湖断裂以北划为昆仑褶皱系南昆仑地槽褶皱带,以南划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槽褶皱系,并认为木子塔格北坡断裂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

9)1986期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调查队赵子云参加木子塔格、中美登山探险,沿木子塔格北坡发现蛇绿混杂岩,并取放射虫硅质岩样品,中科院王乃文鉴定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和地矿部研究院对东昆仑地区进行了专题研究。但主要利用原有数据和邻近地区的一些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没有进行实地调查。199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姜春发正式提出,以大九坝断裂为界,将北部分为东昆仑中部带和东昆仑南部带。两边的基底和盖层差别很大。建立了东昆仑南带的地层层序,认为大九坝断裂是东昆仑的中段断裂。

11)1993新疆地质记录根据1985 1: 1万区域调查资料,对阿日山幅南部胡涛组(1: 25万)进行了化石划分,效果良好。这个地层格架一直沿用至今。

12)1993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师在东昆仑丁黑山脉进行,地理坐标为东经87° 00′~ 88° 00′,北纬36° 40′~ 37° 20′。调查只进行了一年,但没有绘制地图。第二年,该项目被取消,只提交了一份过渡性总结报告。

本次调查在黑顶山缝合带发现多条蛇绿岩带,并在一些透镜状和断块灰岩中采集到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化石。但新疆地质记录建立的地层序列仍与1: 1万区协调一致,铁石达斯群[(O2-S1) TSH]、齐盖苏群(D1-2qg)、布拉克巴斯群(D2bl)、哈拉米兰由旧到新绘制。未提交成果图,过渡总结中提出木子塔格北坡断裂是重要的构造单元边界。

图1-2工作度图

13)1992 ~ 1996新疆地矿局第一师在东昆仑地区的超低密度化探扫描工作为1: 50万,涉及测区北缘。在黑顶山缝合带内环发现了与韧性剪切带和斑岩矿化密切相关的金、砷、汞、锑等元素异常。

总体而言,昆仑山地区的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整个昆仑山地区被划分为一套地层序列,建立在不同的构造单元中,同一组地层的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大,难以对比。侵入岩没有建立可比较的岩石谱系单位;火山岩和变质岩研究较少。构造单元的划分是有争议的。从研究程度来说,青海地矿局的研究程度比较高,尤其是东昆仑南部带。我们认为姜春发等人提出的东昆仑中部带和东昆仑南部带的划分方案更切合实际。

勘察区的研究程度和区域地质调查历史见图1-2和表1-3。

表1-3测区区域地质调查历史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