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古银?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人使用的一些钱,有的叫“碎银”,有的叫“金元宝”,有的叫铜钱。但从外观上看,这些货币(尤其是“碎银”)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但剧中的古人其实是可以在这些货币之间进行转换的。在古代转换是如何进行的?银锭=元宝?

中国历史银币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银坠”,宋金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的“元宝”二字,就包含了“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时期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元宝流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元宝,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明代的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国内大多以银锭为代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银锭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据了解,明代最大的银锭重达500两。大锭上铸有铸造地名称、重量和工匠姓名,小锭上有时铸有年号。明代有许多银锭流传下来并出土。

清代银锭种类最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形状。一般来说有元宝、圆、长方形、砝码、腰、牌坊等等。分为四种:一种是银豹,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锭;第三种是小铲或铲子,形似馒头,重122,也叫小元宝;第四种是少于一两的零散银,有滴水珠、祈福珠之类的名称。

银锭铸造后,由公评局鉴定,用墨汁核定重量和颜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观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感。由于铸造时模具内有残留气体,银锭底部有不规则的气腔,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别真伪和颜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深、孔洞圆亮、充满空气、色泽艳丽的,颜色会好。如果蜂窝是灰黑色的,那么银锭很可能是低色的或者是假的。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往往会有一层黑灰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很高的保值功能,近年来价格暴涨。在市场上,明代500两银锭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三四万元,最小的清代银锭也达到了100元左右。

现在银锭伪造越来越厉害了。民国初年,出现了明清时期锻造银锭的现象,主要是为了降低白银的成色和重量。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者,可以说是肆无忌惮。现在主要有几种造假的方法:一是用铅和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识别;二是铸造时铜块凝固在银锭中,表面镀银,大而轻,手感明显不同;第三种方法是灌铅,在真银锭底部挖一个小洞,把银取出来,再灌铅进去,然后把洞封好,焊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是密封焊接的。四是用新银铸旧银锭。这种银锭在当时没有什么魅力。

明清时期,银锭分为官铸和私铸。官方铸造的大多有银局的名称,而私人铸造的一般有私钱的数量,等等。两者价格相差甚远,政府铸造的银锭往往比民间铸造的多几倍甚至十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