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预防瘟疫的?(时间是清朝以前)
1,金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温病、温病同。.....他这个年纪,有痢疾,有鬼毒,叫温病。”设立了“治热病、温毒热病方药”一章,记载了治疗和预防温病的方药,如肝散、老君沈明散、毒痹散、脾温散等。
2.唐代孙思邈的《千女方·卷九·伤寒杂病》设置了“脾文”一章,记载了治疗温病的方药。
3.宋代医家张从正著有《儒教·家学·卷一·禁忌三·以气解利》:他指出:“又如二三月间,民风上升,瘟疫严重,必先头痛或关节痛,与伤寒、时令气、暑风、风湿、中酒之人症状相似。注意不要用巴豆毒治疗。.....夫之疫,上不得台,似巴豆之丸。”作者对鼠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一疫热五》中写道:“鼠疫常见于患之人,亦称天疫。治之法有三: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病的治疗方法。
5.明代医家吴友克目睹了当时疫病的恐怖,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疫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论述。他的《伤寒论》是我国的一部温病专著,论述详尽。认为“温病是一种病,并不是风、寒、暑、湿,而是天地有别之感。”指出疫病的致病因素是“邪气”,又称“疫气”、“疖气”、“邪气”,这是对疫病病因的一种独到见解。
6.在《伤寒论》中,吴友克还创造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治疗疫病的方剂。《温病学》是我国医学文献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急性传染病著作,至今仍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余,清代,著有《一次暴发》。他在吴有科《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认为疖子是引起疖子的原因,并指出“一人得病,则传染一家,轻者生十例,重者救一两例。”根据暑疫的病证特点,确立了以石膏为主的“清瘟败毒饮”处方,为暑疫的辨证论治开创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