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信息

纪晓岚(1724 ~ 1805),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一生幽默风趣,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被誉为“一个浪漫的天才”、“幽默大师”。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的来说,他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中、银幕上的形象大相径庭。

在流行的民间传说和电视剧中,纪晓岚和甘龙的关系非常和谐,充满了信任、嘲讽和幽默。这是一种美化的描述,历史上并非如此。事实上,纪晓岚只是一个文学词人。这要从纪晓岚的长相说起。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迷人英俊;在银幕上,基本上被张国立垄断的纪晓岚形象也很合理。真实情况完全不同。据史书记载,纪晓岚是“目光短浅”的。所谓“睡”就是丑;所谓“近视”,就是目光短浅。此外,与纪晓岚是几十年朋友的朱贵曾有一首诗这样描述纪晓岚:

河间是个结结巴巴写书的书生。

沉浸在四个库房里,总结记录万卷。

所以,纪晓岚仍然有口吃。当然,由于纪晓岚能够通过各级科举考试,有一个声音考官通过对话和目测来检查他的外貌和说话能力,以免影响朝臣在朝廷的“形象”,也不能长得太丑见不到人。然而,纪晓岚长得丑,却是毫无疑问的。丑陋、近视、口吃,这些生理特征成为了纪晓岚一直离不开他的外表,无法真正信任他的重要原因。

这里需要介绍一些背景知识。纪晓岚官场的命运掌握在乾隆手中。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圣主”,也是深宫长大的皇帝。他有许多奇怪的习惯。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对身边亲信大臣的用人标准。他不仅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能干,而且要英俊、年轻、漂亮。比如小沈阳、王杰、余敏忠、高东、梁国志、傅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所以受到重用。小沈阳的美貌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傅长安,晚年也能宠信,一方面是因为他死心塌地地跟着小沈阳,而不是结成闺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年轻貌美。曾经来过中国的英国特使玛格丽特在作品中记载,傅长安是一个典型的高贵美丽、精神矍铄的少年。

长相是天注定的,没办法选择。长得丑的纪晓岚刚好又遇上乾隆,所以即使他再高明,也很难得到真正的重视,很难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在文字上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却很难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乡试中考官、六次中考官、三次礼部官员,都体现了这一机遇。这种官职没有什么重权或实权,只是清廷的摆设。即使甘龙任命他为都察院院长,他也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受到惩罚。然而,甘龙说:“这次任命的纪晓岚是一个无用的腐败学者。他只是想凑数。另外,他不熟悉罪犯的名字和其他事情,而且他是近视眼...他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可见纪晓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外表只是表面原因。纪晓岚与乾隆的疏远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专制君主本质上不喜欢有点个性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途指出陈的渎职行为,说各省省长“声名狼藉,官僚管理松懈。”我路过各省,问起官员的素质,人们都是眉头一皱,叹了口气,各省的风气大体相同。"因为甘龙年纪大了,听不进劝告,所以军务大臣想把尹壮斩首。尹壮途之父尹与是同年进士。当纪晓岚要去为尹壮途说情时,甘龙勃然大怒,当即斥责道:“我对你的文学很在行,所以我只是想把最好的宣扬出去,保存起来。何必谈国事!“本来皇帝让纪晓岚编《四库全书》,但他并没有真正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礼仪,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戏子来逗皇帝开心。公元前一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话,惹得汉武帝大怒,惨遭下狱。司马迁痛定思痛地说:“文史星历几乎介于卜筮与祝福之间,强化了对领主的戏弄和对上等牲畜的崇尚,也轻了民风。“1800多年过去了,纪晓岚却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一个知识分子在专制皇权面前很难有尊严。面对乾隆的指责,纪晓岚只能忍气吞声。我觉得电视剧里不会有这样的场景吧?

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说,乾隆以貌取人,文达(也就是纪晓岚)目光短浅,又是江北人,所以不被纯帝(也就是乾隆)喜欢。在当时,如果翁、朱、王兰泉、邹一贵都被拒绝为官,他们的命运是相当相似的。run皇帝允许他们有智慧和才能,他们领导总督。如余文祥、梁、董文公都是弄臣所储。“以貌取人是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纪晓岚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仅此而已。那么,从纪晓岚的角度来看,他是如何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的呢?纪晓岚做过国子监的编审,每日讲学,左书子的仆从,詹士夫的仆从,内阁学士,宰相,兵部侍郎,左都国子监的官员,兵部的官员,司法部的官员,大学士的协办者,并被广禄博士,宴会的官员和文远馆的官员授予紫禁城。只是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为给亲家卢鉴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但仅仅两年后又被召回京城做官。所以在普通人眼里,纪晓岚也可以算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然而,在官场呆久了的纪晓岚并没有意识到他在仕途中获得了多少乐趣。他的心里充满了孤独和悲伤的叹息。这可以从纪晓岚生活中的几个细节看出来。

纪晓岚一生著述颇丰,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热河志》等。和以私人身份撰写的《岳薇草堂笔记》。但是在纪晓岚去世之前,有一种说法是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书。

有人说,纪晓岚认为自己的作品无法超越古人,所以不注重写作,不保存作品。的得意门生刘说,他的老师名扬天下,他也经常为人们写文章,但都是“易失而不存稿”。原来,纪晓岚一直认为这些文字只是古人的糟粕,没有印刷价值。纪晓岚的另一位学生陈赫也说,自从老师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看古今著作,就知道什么都有了,后来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到古人的范围,那些自称比古人多的人也不过是贪多嚼不烂罢了。因此,纪晓岚“一生不曾写一本书”,偶尔的序言、碑表之类的文字,立即丢弃,再也不保存。陈赫感慨地说,现在有些人偶尔写个小东西到处炫耀,急于表现。真是厚脸皮!

清代大学者范姜在《汉学史》中说,纪晓岚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喜欢写一些官员题材的小说,所以“懒于著书”,青年时期的作品都藏在家里,从不流传于世。根据纪晓岚自己的说法,它与上述略有不同。纪晓岚晚年曾说:“我早年学诗,其间意气风发,与世同唱,总不甘落后。现在我都快80岁了,却不敢说一句话,也不敢保留自己写了一辈子的稿子。”他说这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长,回头看看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东西,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不过是一句苦耳。从纪晓岚的话来看,他没有“从来不写一本书”。早年他勇于背诗,勇于写诗,但后来逐渐对自己的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越来越不敢自己写稿子,不敢保存。说我因为怕超越古人而停笔,好像很勉强。这个原因背后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政治背景,就是乾隆时期意识形态控制加强,文字狱普遍。

清代文字狱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被称为盛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康熙时期的庄“明史”监狱和的“南山集”监狱,雍正时期的贾斯廷监狱和、监狱。其中法院的调查是莫须有的罪名,其他的或多或少都是因为文字的原因而有所忌讳。乾隆时期网更密,多是无中生有,利用话题杀人。比如有个内阁学士胡中藻监牢。胡中藻的诗中有两首引起乾隆的敏感。有一句话是“一颗心是浊是清”,乾隆认为是真的。

故意在于大庆的头衔上加浊字,是不尊重;一句是“老佛现在无病,闻声不能开门。”甘龙认为这是讽刺,他不能打开大门,进入人才。也是因为胡中藻在广西任政治学者期间,曾出一道试题“有三顽不似龙”,而甘龙认为龙和龙是谐音,这是污蔑他的题目。甘龙用这些借口杀死了胡中藻。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大多如此。作为乾隆时期的词人,纪晓岚对这些文学问题深有体会。

与此同时,纪晓岚和他的同事们也因为编纂《四库全书》而遭受了写作带来的尴尬,甚至家破人亡。本来这么大的文化工程,中间难免会出点差错。只要我们尽力了,我们就会改正错误,提高自己。可惜纪晓岚他们面对的是专制而又野心勃勃的乾隆皇帝,一点小瑕疵就会酿成杀身之祸。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主编、刘和总校陆多次受到训斥,并上交部里讨论、罚款和赔偿错误。最后主编陆死于东北校书途中,陆因无力负担江南三家的修订费用而被革职,落得郁郁寡欢,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同事们和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一定会带给纪晓岚更深的感受,并使他真正意识到他所处的险恶环境。

《清仓钞》中有一则关于纪晓岚的轶事,值得回味。据说,纪晓岚当院士的时候,有一天,他在起草公文的时候,文学思想枯竭了,就沿着走廊出去散步。有一个老兵睡得正香,在门廊里打着呼噜。纪晓岚叫醒士兵,问他睡得怎么样。老兵说不错。纪晓岚随后拿了一本书给他看,但这位老兵说他不识字。纪晓岚这时若有所思地说:“生活中的识字是艰辛的开始。不识字,才是真幸福。”这件轶事可能不是真的,但它反映的心态可能与真实的纪晓岚相差不远。纪晓岚4岁开始与毛笔和砚结缘,随后走上了文字仕途。但是,他没想到,言语往往会给人带来杀身之祸,让他难堪。有这样的感叹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再回头看他“畏缩不前,不敢吭声”的现象,不正反映了他在专制君主面前的颤抖感吗?

纪晓岚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名字,叫做“道士关彝”。晚年,纪晓岚非常喜欢下围棋。下棋的同时,他也了解了官场、世情、人心。乾隆五十一年(1786),曾请好友沈云浦画一幅童音关彝,并自己写了一首诗:

不断叮叮当当,文(qiū)整天输赢。

道士闲坐在桐荫下观看,对着凉风微笑。

在这里,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观战的道士”,静观世事变迁。七年后,他再次检查了“通音关彝地图”,再次叹了口气。他认为,当初请人来观战,只是道长(也就是纪晓岚本人)没有亲自参与胜负,但他心里还是有一颗必胜的心,现在看来,连这颗必胜的心都是一种错觉。这种心态在另一首与下棋有关的诗中暴露无遗。这首诗是关于八仙的。画面中,八仙各有各的模式:何仙姑和韩湘子在玩游戏,其他五位神仙在一旁看着,而铁拐李则一个人在睡觉。纪晓岚写道:

两人若有所思地在外面近距离遭遇麻将,犹是人心。

倔强的仙女似乎失去了知觉,蝴蝶在春风沉睡。

“倔强的神仙”既指铁拐李,也指纪晓岚。《春风之蝶》,借用庄子的故事,变成一只蝴蝶,是对自由的隐喻,世界上没有输赢之心。纪晓岚在这里表达了他的超然态度,可以说是看透了红尘。但他在乾隆官场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想要超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纪晓岚69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同事聊天。他说:“过去陶渊明自己写挽歌,今天我也自己写挽歌。我希望我死后大家都可以用它来抱着我。”这首自我挽联如下:

像海鸥一样起伏,

生死簿就像鲶鱼。

挽联第一句讲的是官场沉浮,就像海鸥一样,描绘了仕途的艰辛。第二句是他沉浸在书中,就像一条在书中生死的乌鱼,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从这幅挽联中,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其中也包含了纪晓岚对自己人生的理解。

从以上细节可以看出,纪晓岚不太可能是乾隆重用的大臣。他充其量只是一个皇帝养大的文词大臣。

据史书记载,小沈阳发迹后,曾与文学名人合唱。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和彭远端润色他的作品。而纪、彭两人考虑到的实力,万一不跟着,他小鞋都穿不起,还经常要挨刀子。当然只是文字上的润色。纪晓岚不想依靠小沈阳来谋求高位。根据朝鲜特使许友文的说法,小沈阳已经独裁了几十年,除了柳永、纪晓岚和朱贵,所有内外的官员都已经避难。似乎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不与小沈阳同流合污。

在晚年,纪晓岚经常用易道作为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比如前文中引用的《八仙图》这首诗,就表达了他超脱的态度。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老练的态度,这也是纪晓岚从官场多年积累的经验。纪晓岚在官场混了很久,官位不低。他能够在官场上做到收支平衡,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这种为官之道是为了避免得罪对方,尽量保持中立。但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谄媚之作居多,可见其为人。从纪晓岚的个性来看,他不会与小沈阳发生面对面的冲突。电视剧里的那些场景永远不会出现。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在京老死,享年82岁。临死前,他写下了自己的挽联:“官海沉浮如鸥,生死簿如鱿鱼。”就是这样一个“世故老人”。他怎么会愿意和敢于与大权在握的小沈阳对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