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爱国中国历史故事

167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太平盛世之后,北方出现了一支游牧民族。金人捣毁了汴京(开封)都城琼楼的玉园,还带走了徽、秦皇帝。公元1127年赵宋仓皇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耻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分崩离析,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杜南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出现国耻国耻。一天晚上,城里发生了叛乱。作为地方长官,赵明诚没有带头指挥镇压乱局,而是偷偷用一根绳子逃出了城。事情解决后,他被法院解雇了。弱女子李清照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正直,对丈夫的出走感到羞耻。赵被革职后,夫妻俩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些尴尬,失去了过去鱼水之和。到了乌江镇,李清照得知这里是项羽战败自杀的地方。她感到心潮澎湃,面对浩瀚的河流,她唱起了这首永恒的绝唱:

活着,做男人中的男人;死去,成为灵魂中的灵魂。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

丈夫听着身后石头的声音,脸上羞愧,心中深深自责。1129年8月,她的丈夫赵明成刚刚去世。九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亡。她基本上是跟着皇帝的逃亡路线走的,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但是这个可怜而可恨的皇帝赵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的生活。他从建康出逃,途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亡,漂泊海上,渡海到温州。李清照,一个守寡的女人,急切地追寻着君主离去的方向,雇船求援,走亲访友,携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收藏的书籍和文物,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托付,这些文物就算献出生命也不能丢。而且《石头记》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也有一个想法,战争中保存这些文物对她来说真的很难,希望能追到,交给朝廷,但是她一直没有追到皇帝。她于当年6月165438+10月流浪至衢州,次年3月去了越州。在此期间,她存放在洪州的两千本书籍和两千卷拓本被入侵的南方金兵烧毁和掠夺。去越州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五箱文物被小偷偷走了。

1130 165438+十月,皇帝见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革职。看着龙旗龙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李清照更加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就是土地,君主和人民。时至今日,民占半壁江山,君主令民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不再是国家,国王也不再是国王。她一个无处立足的人,怎么可能不闹出大乱子?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煎熬。

大约是她在温州避难的时候,写了这首《添词采桑籽》:

谁在窗前种香蕉树?中庭阴云密布。阴填心房,叶儿轻松深情。夜雨上的悲枕,

一滴一滴。一点点雨,担心北方人听不惯的失落。

「北方人」是怎样的人?他们是流浪者,是已经灭亡的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入侵大多是从北方到南方,所以“北方人”逃亡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担心伤害北方人不习惯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祖逖在中流击水的呐喊,听到了陆游“遗民落泪再南望王师一年”的感叹,听到了辛弃疾“回首往事,河狸寺下,有乌鸦社鼓”的无奈,又仿佛听到了“我家在松花江上”的悲歌。公元1134年,金人再次南侵,弃都而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金华。国运艰难,我忧心忡忡。有人约她去附近的双溪景区玩,她叹了口气,不想去旅游:

风已止住尘埃,香花已开尽,夜里梳头已倦。事情就是人什么都不做,想说想哭。据说双溪泉还是不错的,也打算做独木舟。恐怕船承载不了多少心事。

李清照流亡无定所,国家四分五裂,各地情况不同。这个担心是一条船走不动了。这让我们想起杜甫在逃亡中的诗句“花瓣如泪流过,孤鸟悲鸣过”。李清照此时的悲哀,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的亲情悲哀和情感悲哀。现在国破家亡,真是老愁了,想找也很难找到。此时的她,是《诗经》中“李蜜”的忧患,是辛弃疾“今知愁滋味”的忧患,是国家民族的大忧患。她在为天空担忧。

李清照恪守“诗言志,宋总言”的古训。她在诗中唱出的主要是一种情感,但她在诗中直接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意、志向、好恶。因为她的名字,大多数人只看到她悲伤的一面。如果我们读她的诗,就能更好地理解她文字背后的苦闷、挣扎和追求,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公元1133年,高宗突然想起要派人去晋国拜见惠帝和秦帝,询问媾和的可能性。但一听说要进入虎狼之境,一时无人敢违。大臣韩孝友见此情景,自告奋勇冒一次险。李清照日夜关心国家大事。她听了非常激动,悲伤一下子变成了希望和骄傲,于是做了一首长诗作为礼物。她在序中说:“有安宜安室者,其父祖上皆出自汉宫世家,如今家世没落,子姓卑微,不敢看不起公家的车尘。贫病交加,但神仙不弱。看到这个大单,不能忘词,写一章往事,写一首律诗寄语。"

她是个贫病交加的女人,身心憔悴,单身寡居,却还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即使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讨论这些事情。但她还是站了出来,大声称赞韩小玉此举的凛然正气:“我愿服务天地,我愿服务宫主。”拿着紫泥诏书直奔黄龙城。”“裳已经被暖了,离开宋也不容易。"作为一个民间寡妇,她想送几句临别赠言:"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呢?她倾血著书立说,“不求隋朱何弼,只求乡俗新知”,“儿孙近几年南征,与人渐行渐远。我要把血泪送山河,在东山洒一丘土。"

浙江金华是以南北朝时期沈约的八首诗命名的著名建筑。李在这里避难,上楼去看看这个国家剩下的南部地区。他不禁觉得自己在微风中:

千古风流八翼楼,江山留后人。水流经南方三千里,气压河有十四个州。八翼楼的名称

我们只看这首诗的气势,不像是流浪女子写的。就像一个急于收复失地的将军或者一个忧国忧民的臣子。那一年,我去金华向这座著名建筑致敬。久而久之,这栋楼已经被后来的房子挤在了一条很深的巷子里,但也鹤立鸡群,性格不减当年。一个看楼的老头,也是李清照的粉丝。他给我讲了几个民间版本的李清照的故事,给了我几页新收集的手写李词。我抬头看着危楼,低头看着小巷。我深深感到诗人的灵魂走不掉,在世间成长。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首《马达赋》。“打马”本来是当时的一个游戏,但李利用题目充分发挥了历史上著名大臣、将领的典故,描写了金戈、的气势,谴责了的无能。在文章的最后,我表达了我烈士晚年的志向:

“木兰是个好姑娘,年纪大了,没有野心了。但愿相渡淮河!”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是“谦虚得忘了忧国”,是多么的忧国忧民。

“但愿我过淮河”,让我们想起了祖训的《凤舞闻》,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抗金大臣宗泽,临死前还坐着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已婚女人”的呐喊!这与她早期无忧无虑的悲伤大相径庭。这种担忧,民族之痛,还有多少政治上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