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元代出现断层,那么明清文化与元代以前的文化有什么区别?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可以说是汉文化的主流。中国的主流文化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只是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核心一直是孔孟思想。

元朝虽然由少数民族统治,但蒙古族贵族也在不断吸收汉族的封建文化。蒙古贵族虽然进入中原,但带来了落后的制度和习俗,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生产关系一度出现倒退,从而影响了文化发展。然而,广大地区的封建化也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到了宋代,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讨论气与心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即“理学”。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和许多珍贵的理学著作。南宋灭亡时,理学一度受到打击,但很快就传到了北方,元代出现了一批理学家。理学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终结,传统文化在繁荣的农耕经济推动下继续发展。但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在发展,新的社会文化因素正在孕育。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旧文化的强力压制使得反传统思想愈演愈烈。清末引进外来文化也是一剂猛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明清文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理学的内部演变。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问题的复杂化,催生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强调个人的历史责任和道德自觉,否认用外来规范控制“心”,这与朱成理学“存自然,灭人欲”的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扭转了明代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

第二,反新儒家的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出现,与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外国传教士的影响不无关系。更激进的是“异端”思想的出现。比如王艮和李贽,他们直接质疑孔子,甚至批判理学。这实际上反映了崛起的商人和市民对个体解放和普遍觉醒的需求。

第三,早期启蒙思潮出现在清代。清初的黄宗羲、顾和王夫之就是典型代表。除了批判理学,他们甚至开始批判封建专制,对皇权、人权、社会有了新的思考。

第四,晚清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国传统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对西方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这是上一代没有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