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票的发行历史

日军使用军票的历史悠久。从1894甲午战争开始,日军在每一次侵略战争中都发出各种军事传单。近代日本侵华战争中,军票发行的简要情况如下:

1.甲午战争的军票。明治二十七年(1894)发行为两张可作为白银使用的五种面额银票。日军在旅顺、威海、天津登陆时将其带入中国,主要在河北省、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部分地区流通。战争初期,计划发行量为270万两,折合380万日元左右。由于战争结束较早,实际发行量约为654.38+0万日本银元。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赔款231.5万两白银。日本政府收回了收到这批赔款后发放的全部军票。

2.日俄战争的军票。明治37年发行,随着银元在中国的使用,改为六种面额的银元票。总发行量达到2亿元,主要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战后,到明治39年8月,日本正金银行已收回654.38+0.5亿元军票,使位于中国东北的正金银行分行成为满洲实际中央银行,从而占领了中国的金融市场。

3.出兵占领青岛时的军票。日本对德宣战后,发行了三年(1914)六种面额的大正军票。总发行量为1181万元。可以在山东省使用。昭和二年(1927),1165万余元被郑锦银行用郑锦纸币追回。

为了一战出兵西伯利亚,日本还发行了3000万日元的“黄金兑换军票”。

“早期日本军票都是直板的,图案都差不多。一般正面印有军人手票、双龙双凤、用汉字书写的面额和日本帝国政府字样;背面中间花团印着警语,下面盖着大藏大臣的印章。

上述军票由于发行量小、流通面窄、回收彻底,目前很难见到实物。

全面侵华战争中发行和使用的各种军票: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贯彻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10月5日,日本人中将柳川平助率1937+01165438军在杭州湾登陆,携带一批专门用于占领区的军票,这批由日本内阁印刷局制作的昭和12版(1937)军票,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票甲”。A票印刷不良,没有印刷数量码。分为零钱、五十元、一元、五元、十元五种面额。属于早期的竖票,票面图案和早期军票差不多。这些军票的总发行量约为300万日元,主要在浙江省沿海地区流通。这些军票目前很少见,因为发行量小,流通面窄。

从A票开始,侵华日军发行的所有车票均为人民币,车票背面印有“此票一到,将在正面兑换成日元”的警示语。伪造、变造、伪造或者明知故犯的,从重处罚。”最初,军票仅限于支付军费。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日本内阁决定将军票作为通用货币在华中、华南等地区全面流通,并不断加大发行量。在1938开出A票后,B票和C票。由于军队急需,第二张票是用日本专家用过的旧日本银行兑换凭证,擦掉银行名称,贴上“军手票”字样,印上与军票演习第一张票相同的说明。B票只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种面额。三种面额均以黑色为票图主色调;票面主要图片为日本历史人物肖像。票B主要在上海流通。票C是印有票B三种面额的军票,去掉了银行名称,加盖了日本帝国政府的红字,与票B的面额、票宽、图案、颜色完全相同。B票主要在江苏省和华南部分地区流通。

侵华战争在扩大,军费在飙升。日本政府只能靠乱印军票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1939年6月发行了一套以龙凤为主要票型的新军票——丁票。有***7种面额的D票。票面印有日本帝国政府的军事手票,背面印有与1号票相同的说明和警告文字..有棕色的一元钞票,五元钞票是蓝色的,五元钞票是棕色的,五元钞票是黑棕色的,五元钞票是黑蓝色的,十元钞票是黑绿色的。所有的D票都没有印数。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E票是1940开的,也是华中地区流通的。E票的宽度、图案、颜色与D票基本相同,只是去掉了“军手票”字样,只有日本帝国政府在票面上印有编号或批号,完全作为占领区的通用货币。在D票的基础上,增加了100元纸币和直票,成为9种面额。

据日本正金银行1940不完全统计,从1937登陆杭州湾到1939结束,仅A、B、C、D四批军票总发行量已达3429590000元,回收销毁不足469100000元。可见这些散落在中国民间的军票数量之庞大。

1944日本侵略军已是强弩之末。战争后期,日本侵略军将旧钞带到占领区救急,印制了一张棕绿色正面、红色背面的百元钞,称为C形百元钞,史称原地刷。这三张百元大钞都是古代日本圣德太子的肖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后占领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并在各国大量发行军票,其中一部分还流入中国占领区。比如1942年4月,日军从缅甸入侵,占领了云南德宏全境和中国的腾冲、龙陵地区。日据时期,日军为了以战养战,在腾冲建立了大东亚低息银行,发行了面额为1、5、10、1/4、1/2、1、5、65438的军用卢比纸币。票面均为横版,正面均标有中国篆书文字、日本帝国政府及相应的英文、面额价值和中国篆书文字的印章,并加盖代表缅甸的红色英文字母B和代表其他版本的红色英文字母。

日军在东南亚国家和大洋洲发行的军票,都是英文印刷,但正面和底部都用中文印着“日本帝国政府”和“大库大臣”的印章。纸币图案多为热带丛林、水果、寺庙、椰子树、佛像、纪念碑和爪哇舞蹈图,包括硬币券、英镑券、盾券、元券、先令券、卢比券和比索券。如果差额属于被占国,主要看纸币正面上方或下方的英文字母和货币名称。这些字母分为两个字母和三个字母,三个字母是上面的1和下面的两个字母,前面的字母和上面的字母是使用国家的代码,后面和下面的字母是纸币版本号。缅甸代号“B”,菲律宾代号“P”,印度代号“S”,大洋洲代号“O”,马来西亚代号“M”。比如日本在马来西亚发行的军票上的字母MT、MO、MP、MR、MD,前面第一个英文字母“M”就是“马来西亚”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