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的理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

回顾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百年历史,结合今天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坚持“宝宝为本”的儿童观和行动哲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人的儿童观的转变,即从以前的“父亲为孩子”、“成人中心”努力转向“青年中心”、“儿童中心”。1919先生写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鲁迅主张“一切设施应以儿童为本”,社会要“健全地生产儿童,尽力地教育儿童,彻底地解放儿童”。这些先进的理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幼儿教育/幼儿文学努力的方向和行动哲学。“以青少年为本”是当时出版的大量幼儿教育著作的重要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中有其自身的实践探索和本土经验。

二是突出做人的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和积极的价值观。

幼儿教育是育人、育人、立人的关键开端,是奠定终身做人基础的时期。因此,引导孩子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学前文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文化责任,这也正是家长、幼儿园和公众对学前文学的期待。

在今天,特别需要强调儿童文学的价值目标,正如曹文轩提出的“儿童文学的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即通过艺术的视觉审美愉悦,培养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形成人类最基本、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生态观,夯实人性基础,塑造未来的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