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有哪些传统习俗?
一、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一种在街头、广场演奏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因用花伞引舞唱秧歌而得名。
主要流行于山西吕梁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石楼等县,陕西榆林的吴堡、佳县、米脂、绥德等县,其中以临县最为繁盛。
一个伞头秧歌的秧歌队人数从200到300到70到80不等。前面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中间有鼓和各种小戏表演,最后是舞龙舞狮。
第二,歧口咏
桥口号角声,又称共工号角声,是水手长指挥带领、和声开航,由简单的呐喊演变为和谐的动作、统一的节奏。
主要流行于晋西北临县碛口镇,黄河中游的丛落峪、曲峪、胡克、八宝,并辐射到与碛口相对的陕西省吴堡、佳县部分乡镇。
歧口号子大致可分为起号子、逆流号子、落号子、拉号子、牵号子、抬号子、蹬号子等。登船号子是老人开船的命令。船夫们听到指挥号子,齐新也顾不上了,一起起航。
逆流号声是船在航行时,老人站在船尾,看着河水发出的命令;落入冰碛也叫闯入冰碛。闯入冰碛意味着航行穿过暗礁。当船进入冰碛河时,歌谣就成了每个人都应该引以为戒的一首。
三、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原名“评书”,流行于陕北的临县、兴县、房山、离石、柳林、佳县、吴堡、榆林等地。据说是清朝咸丰年间从柳林传入的,又称柳林调。
临县三弦书是由一种古老的祭奠活动演变而来,最开始是为百姓祈雨祈福、敬神许愿的表演,后来演变成农闲时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四、临县唢呐
临县大唢呐是临县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西北黄土风味。是一项内容丰富、市场广阔、特色明显、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遗产。
唢呐俗称“小号”,因其音调高亢、发音洪亮,已成为中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
后来唢呐又不时发展完善,不仅丰富了演奏技巧,也提高了表现力。至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独奏乐器,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歌剧、歌舞伴奏。
动词 (verb的缩写)吕梁“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流行于临县、房山、离石、柳林、石楼、中阳等地,尤以临县为甚。它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载歌载舞。
逢年过节,来到吕梁山区的村寨村寨,都会看到“伞头”们穿着羊皮夹克,戴着尖尖的帽子,打着花伞,带着秧歌队,或现场开场子,或挨家挨户祝庆忌幸福,让人领略到山野农村的风俗地图。
第六,临县道教戏剧
临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西部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
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来的一种中心剧种。主要流行于晋西北的临县和黄河沿岸的吕梁山。
临县历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留了许多道教文物和古建筑,被称为“十三庙九府”。强奸道情在宋元时期就有活动。
最迟在清朝道光年间演变成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1960成立国营道情戏班。时至今日,临县道教一直是晋西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