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西域?
西部地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依靠高地溶解的水生活在绿洲上。此外,塔里木河和罗布泊是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和生活水源。
因此,这个地区国家的繁荣与水密切相关。根据一些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消失是因为河流改道,罗布泊迁移。
同时,由于地理因素,西部地区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期间受到两次影响。从3世纪末到5世纪末,以及15年的3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冷,当地的气候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期间经过这一地区的商业交流更愿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进行,逐渐减少了西域的贸易,导致各国衰落。
西戎和西域是不同的地理称谓,但经常被混淆。关于西域的史料有:《大宛史记》、《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西北传》、《舒威西域传》、《周树异域传》。
《通典边防典》中的五至九称为“西戎”,其中七至九称为“西域”,可见西戎是比西域更广泛的概括。南北朝时期,中国在西域的西戎有一座太尉府。
扩展数据:
简介
西域,一个古老的地理名称,指中国汉代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隋唐时期,西域扩张,北至波斯,中至婆罗门。到了元朝,甚至还包括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1]。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西域指的是汉、隋、唐时期中原朝廷设立的行政机构,位于中国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和中亚的部分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的遗址和中国敦煌的壁画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文化特征。这个地方在东西方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
据考证,基本的国家形态在公元前17世纪西域已经出现,大夏(今阿富汗)的商人交易青金石。此外,产于和阗(tiān,杨胜)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的和田玉也在商帝武定墓中出土,表明当地在13世纪前已有人定居。
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开始逐渐繁荣起来,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起来,经济、文化、道德价值在西汉管辖下得到极大发展。
西域在考试史上形成于五世纪左右的国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西域分布着三十多个国家,故称“西域三十六国”。张骞开拓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西域的主导力量。
到了汉朝,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超过了36个,《汉书·西域传》也记载了西域在最初的6到5年内被划分为50多个国家。
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兼并,金朝初,鄯善、车氏等几个大国合并。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次发生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国,建立了横跨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强大国家。除少数国家外,西域各国西迁,给中亚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