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知识可以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治国安邦的能力,学习历史有利于个人修养等等。

对于不同的人,学习历史会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肯定的回答可以给很多。

而在西方,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史学。

后现代史学倾向于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质疑历史的功能和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对为什么要学历史感到困惑,这一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任务。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人类就知道从历史中学习。

梁启超在20世纪20年代谈到中国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谈到史学的起源时,他对史学的原始形态作了一个想象性的描述:“当人类逐渐形成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时候,他们氏族的长者,每当他们在狩猎和狩猎之间有一个闲暇的时候,或者是在一个喜庆的场合的时候,他们就聚集他们的姓氏,围着火炉和借草聚在一起,谈论他们的勇敢等等。

听者厌烦。“也就是说,最初的历史形式是一个传说。

通过这些传说和故事,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历史”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件大事。

一般动物也有记忆和模仿的本能,但是没有知识。他们不能把第一代积累的经验传给第二代和第三代,因为动物没有“历史”。

而人类则可以记住或记录下第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并传递给后代,延续数百年、数千年而不丢失。

历史在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历史意识和史记的出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大概没有人能否认历史的有用性。

至于为什么有用,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很少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20世纪20年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李大钊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描述史学理论,指出:“横向看人类,是社会;纵向看人类,就是历史。

历史是社会的变迁。”从而指出了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西方活力主义哲学提出,历史是为了活力的进化和发展而存在的,历史具有活力,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是有机联系的。

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相通之处。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两重性的特征: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虽然在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和影响留下来了,会对现实和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纯认识论或者认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应对现实,开辟未来的问题。

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不断联系,探索过去有助于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这就是《易传》所说的“前车之鉴”的道理。

理解历史只能通过历史来实现。

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关系到人的素质培养的知识。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种政策,提高个人人文修养,没有历史就没有基础。

80年前,李大钊说:“研究历史的兴趣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成长和成熟的标志,是在为人生的宏大图景寻求智慧和精彩。

这种智力上的成熟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仅没有消除障碍,反而改善了障碍。”他认为“一个建立在过去世界基础上的新世界是真实的、脚踏实地的、可实现的”。

他把历史比作生命世界中由时间建造的高楼。爬得越高,越能看清无限的未来世界。

史学对人生的修养也有重要意义。

因为历史可以提炼人的科学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一是尊重怀疑,二是依靠证据,史学以这两条作为有价值的信条。

史学的求实态度,“熏陶渐深,深入人心,能引起一种认真的习惯”,以此态度学习,能使道理明朗化;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做事,你就会成功。

这种科学态度导致了我们脚踏实地的人生观。

李大钊的话,虽然简单,却意味深长,值得重温。

可见,一个民族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知识;一个领导干部不应该忽视历史的修养。

一个民族只有重视历史,才能有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宽广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距离提问

中国真正值得研究的学术领域,真的不是* * *资助的,也没有人去研究。即使有人以兴趣爱好研究成果,也不被认可,不能发表在专业权威期刊上。中国学术界将何去何从?

说到今天中国的学术,大部分都是人文学科的学者和他们的学术,但他们当时抱怨的是经费多被自然科学占用,这和你的情况很像。

社会科学方面,大部分还在吞枣,还达不到忠实输入的程度,远不及以往相关领域学者的认知把握。

虽然社会变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甚至各种调查统计也越来越好,但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却严重滞后。

人文学科国外的一面没有变,但中国更喜欢用国外的架子来填充本土的素材,而在国内,难免会更有条理和系统性,离真相越远;对外界来说,无非是证明别人的正确,失败的时候暴露自己的无知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