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
复习高三历史中关于鸦片战争的知识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水域走私鸦片长达20多年,林则徐于1839在广东贩卖香烟。中英矛盾升级,战争以中国失败和赔偿告终。《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除赔偿外将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并赋予英国领事裁判权。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根源: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保护鸦片贸易的借口。
影响外交——开创了与外国签约的先例;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了。
国家主权——破坏国家领土主权;领事裁判权的丧失;关税自主权的丧失;给大国最惠国待遇。
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重创,鸦片是问题;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威胁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将香港岛割给英国;
赔偿21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对英国商人进出口的货物征收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1。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创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2.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开了一个敲诈赔偿的坏例。
3.打开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方便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
4.开始失去关税自主权
失败原因:1。目的: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性:清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乱不定,指挥不当。
3.基本面:制度差距,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65438年至0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交部长驻京;
开放沿海十个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旅游、经商、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秘密航行。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的效力;
开放天津为商埠;
把九龙分区划给英国;
对英法的赔偿增加到各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高三背诵历史的方法
很多人认为历史只是死记硬背,但这种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以下是如何背诵综合文史,希望对考生复习综合文史有所帮助。
“骨头”没什么可考的。但是当你离开高中,进入高校,你会发现它真的很重要。我和一些学历史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只能模糊的记得人和地点。
时间也是点点滴滴被记住的。这样研究历史,不能让历史活起来。只能对历史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排斥。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经常看到的条条框框。很多人对此不太关注,但这就是记忆的诀窍。学习结束后,学生在做题目或看累了之后,可以拿出来看看。他们也可以自己回忆,自己做这些条条框框,不停地问自己问题,比如两次鸭芯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大国行使的路线,签订的卖国条约,具体内容。
当你熟练掌握了这些,相信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强大了,一下子可以说很多。可以说一个知识点带动了很多。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历史上最麻烦的时候会很快过去。
这个层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过了这一关,相信在以后的文科学习中会所向披靡。你会发现,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那个知识并不是独立的,仿佛是一张网。我只是在织网,或者填空。年龄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坐标。指导你如何摆放东西。我个人觉得学文科的基础是文史,一个注重玄幻,一个注重现实。
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好办了。当然,这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巧妙的记时间的方法。比如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为商鞅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死在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为金死在公元1234年...
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偶尔可以用,但不能作为记年龄的最好方法。这一定是艰苦的工作。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全部做成顺口溜,也不可能全部联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为了一个时代而机械地复制一大堆公式,会有点浪费时间。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句话:“历史是一种精油,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不能只在历史课和历史书上学习历史。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学习。
比如语文课的数字,地理课的地图,思政课,英语阅读理解都可以有一些痕迹。只要你用心去记住这些痕迹,去关注它们,相信它们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很多。你会在不经意间学到很多别人看过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可能是武侠片里经常用到的“悟”字。
说了这么多,只是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高考也能考出115以上的分数。我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高三历史复习技巧
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基础,基础知识全面,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决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知识涉及面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教材的基础知识背下来,把教材的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记住。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复习中必须要求学生多看课本,至少看五六遍课本,甚至要通过“背诵”测试。只有过好“背”这一关,才能做到知识运用自如,熟能生巧,为我们以后的复习逐步扫清障碍,最终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内容、课文、小字、笔记、教材插图、年表、课后习题。还应包括历史事实、历史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只有准确理解和深入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专题和系统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将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历史知识按照历史知识的类别进行纵向重组,形成一个大题目,然后再根据内容需要形成子题目。比如经济文明史,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现代经济、世界经济三个专题。古代经济还可以按生产部门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子课题。按社会制度分类,可分为奴隶经济、封建经济等分题;从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可分为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子课题。
归纳整理是高三学生复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归纳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主题化、系统化。根据每个复习阶段,可以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化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话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注意沟通,共同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也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比如记忆一道复杂的历史题,他们用了哪些好的记忆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评价?他们是如何区分和记忆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的?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在轻松交流中获得经验,在考试中仔细体会。经过实践,这种方法在我们农村学校是优越可行的,学生们可以在饭后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关于答题中的论证能力,要有正确的观点,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叙事有序,论据有力;恰当的细节和全面的要点;文字准确清晰;认真检查,及时纠正。答题时,也要做到答案标准化,答案排序,每题分段,内容重点,组织重点。在答题和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