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人物韩信——注定的悲剧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武将,有三种死法:老(病)在家;战死沙场;高拱被杀了。第一种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你这辈子就成功了,就算病死也是个好下场。第二种,虽然悲壮,却不失军人本色。作为一个将军,如果能在战场上战死沙场,那就是死得其所了。第三,一定是悲剧。经常出现在当代名将身上。会打仗基本上保证了他在战场上不会被对手打死,而不懂政治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韩信就是代表之一。

拒绝出兵,刘邦闯进大营夺取兵权?对峙间隙,韩信派出使节强行封王。

韩信领兵出陈仓小道,奇袭张寒,揭开了刘邦逐鹿中原的序幕。在天才的指挥下,他确实显得一帆风顺,但刘邦没有。即使有张亮和陈平的帮助,刘邦面对项羽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荥阳,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明显处于劣势。他四处求援,但韩信按兵不动。不知道韩信怎么想的。你觉得刘邦还能坚持一会儿吗?不管他怎么想,刘邦都很生气。这在刘邦心中埋下了第一颗焦虑的种子——韩信不听话。荥阳大败,刘邦丢盔卸甲,人马尽失,但没想到,他竟然敢把夏侯婴直接带进韩信军营,然后抢走韩信的虎符。当时补了很多图。如果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搞笑,但如果以韩信的角度来看,还是挺严肃的。将军的虎符直接被汉王“收买”,说明汉王对自己的信任度较低。当然,刘批评韩信是因为韩信治军不严。随后,刘邦夺走了韩信手中的大部分精锐。

抛开军事上的事情不谈,但是从政治上来说,这是对韩信的一个警告。但是,我们的将军好像不太当回事。

刘邦从韩信那里得到了一批军队,萧何又从汉中老家送来了一批新鲜的军队,汉军重归声威。但是,面对另一位神仙项羽,刘邦还是得不到任何优势。尽管项羽在政治上犯了错误,甚至落入了陈平的圈套,赶走了范增,但在军事上,刘邦是打不过项羽的。结果楚汉两军在夹缝中对峙,谁也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时的韩信一方依然高歌猛进,在征服了北方的燕国之后,不顾齐国已经同意与刘邦结盟的事实,奇兵横扫齐国。楚军大将龙且被杀,本来是针对韩力的。而我们可怜的刘邦却在夹缝中与项羽纠结,眼巴巴的等着韩信出兵增援,打破僵局。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给韩信发消息,要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得知此事后,跳起来大骂。虽然张亮和陈平强行抓住不放,改口了,但韩信的故事在刘邦看来无异于浑水摸鱼。两人矛盾加深。

本来面目,蒯通游说韩信记旧情,齐王不肯背韩。

按理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韩信的贡献和能力足以当齐王,但在主公危难之际,却提出要求,实在是太不厚道了。但是换个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蒯通看见了,也照做了。刘邦把齐王的印信送给韩信。韩信很满意,但是蒯通的想法和他不一样。作为一个战略家,他要的一定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现在韩信是一个优秀的载体。于是蒯通来到韩信面前。为了说服韩信,蒯通还是花了不少时间。他先引用相面术(当时的人都信这个),从背后说韩信“贵”,实际上是暗示韩信在与汉王作对。而且还以文子、范蠡、勾践为例,警告韩信将来会有大祸临头。利益陈述完成后,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天下三分,自立门户”的理念。整个理论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行性很高。我们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当然,蒯通对自己是有私心的,但他的理论和观点并非不准确。当时项羽10万左右,刘邦军20万左右,韩信30万左右(他的老队伍被刘邦抢了一次,后面拉上来的都是自己招募投降的,所以他的忠诚没有问题)。然后从战斗力来看,项羽虽然强,但是兵少粮少;而且刘邦的统兵能力和韩信完全不一样。如果韩信真的听了蒯通的建议,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变。

但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韩信最终也没有听从蒯通的计划。原因很简单。他想报答刘邦的恩情。蒯通无奈,不辞而别。

危机开始时,齐王变成了楚王,把钟离眛藏了起来。

缺口面面相觑,将士苦不堪言。刘邦和项羽无法打破僵局,于是和谈。和谈成功,项羽老老实实撤军,而刘邦在张亮和陈平的极力怂恿下,当即撕毁契约,追击项羽。项羽大怒,回头打刘邦。刘邦又被打回去了。这时,陈平给了刘邦一个计策,要求刘邦答应赏赐各路诸侯。就这样,韩信和彭先后领兵参战(韩信再次无视刘邦的生死)。背后是楚汉大决战。虽然项羽也是一个善于以少胜多的绝世大将,但这次他的对手是韩信。面对一个统兵能力不弱于自己,实力又远超自己的人,项羽就算神勇过人,也毫无胜算。在接下来的世界大战中,王祥自杀,楚汉争霸结束。刘邦一点都没有犹豫。他又一次重演了最后一幕大戏,冲进韩信军营,直接将韩信的军典收入囊中,立韩信为楚王。很明显,赵刚刚成为韩信的立足之地,刘邦就跑过来把韩信踢到了齐国;这个时候齐国刚刚成为根据地,韩信被踢到了楚国。

这是刘邦对韩信的第二次警告。当然,这次韩信是知道的,但是他没有像后来的张亮那样低调,而是愤怒了。

没错,你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作为一个对高震有所贡献的将军,既然决定不去对抗,这个时候就应该懂得收敛。不过韩信在楚做了一些很不老实的小动作。首先,他窝藏逃犯钟离眛。因为钟离眛是在项羽手下追杀刘邦的,刘邦对钟离眛很感兴趣。那你说韩信里窝藏皇帝后的男人是什么意思?然后得知刘邦对自己不放心,就去楚国阅兵。如果你藏了一个国家逃犯,刘邦能忍,但是你把拳头给皇帝看,哪个皇帝能忍!好吧,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划,让韩信以打猎的名义冲出去。这样一来,韩信又害怕了。他因害怕而杀死了钟离眛,并把自己的头献给了刘邦。钟离眛是你的朋友,否则你不应该收留他。他想,只要我献上钟离眛的人头,我就可以和皇帝讲和。这太天真了!不出所料,韩信在刘邦的阵营中被捕。而“卖友”的名号是洗不掉的。

复命陈毅,韩信是准备造反了?让萧何和吕后去捉拿并杀死英雄

其实刘邦不需要找理由。如果他想加罪,他能找到解决办法。我先把你抓起来,放在我眼皮底下,看你怎么造反。于是楚王成了淮阴侯。刘邦已经下手了。不知道韩信怎么看?不管他怎么想,痛苦的感觉都被肆意流露。而他身后的表现,我看不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在拜见樊哙时,樊哙毕恭毕敬,而韩信则表现出极度的轻蔑,觉得与樊哙交往很丢人。刘邦问“将兵”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陛下统率十万兵就够了,而你自己则是多多益善。从这两点不难看出,我们淮阴侯不是情商低,而是智商低。

后来,韩信求助于陈思作为外援,准备造反。我真的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当初最有利的时候没有造反。尚晨开始战斗,但韩信的计划也暴露了。事实证明,陈毅不是一个可靠的人,他是被樊哙害死的。韩信谋反的想法也被扼杀在摇篮里。韩信虽然被贬为淮阴侯,而且兵不多,但他高超的带兵能力还是太让人望而生畏了。即使在长安,也没有人完全有把握能得到当今天下第一统帅。这个时候刘邦不在长安,因为他出去灭陈毅了。吕后害怕韩信会造反,入侵城市,杀死自己和他的儿子刘英,所以他选择先发制人。强行是不确定的,只能聪明地处理。于是吕后咨询了萧何和陈平。他们的计划是:吕后作为皇后,在宫里举行了一次庆祝刘邦叛乱成功的酒,并要求所有高级官员参加,不得违抗命令。然后,萧何亲自邀请韩信吃饭。吕后的酒庆当然是假的,只是让韩信入宫的借口。显然,打定了主意的吕后是不会接受韩信因病去职的。然后让萧何亲自邀请韩信来,这样也能消除韩信的一些防备心理。就这样,韩信被萧何骗进宫。吕后没有多言,直接逮捕了韩信。最后韩信很惨,被三家惩罚!

结局

韩信的悲剧结果是必然的。

如果说韩信一开始就想和天下诸侯一争高下,那么蒯通游说他的时候,绝对不会优柔寡断,最后也会因为感谢汉王的恩情而放弃另起炉灶。天下大乱,这也是妇人之仁,韩信还拿项羽开玩笑,真是可笑。其实韩信的理想可能只是封个侯(他当初和浮母谈的时候说过,封个侯就要报答浮母的恩情),他不敢想再往前走会是什么样子。这无可厚非,但你有能力,就算不表现出来,别人也会怀疑你。更有甚者,韩信几次让刘不舒服。

反过来说,如果韩信从一开始就不想离开刘邦,被刘邦统治就会成为一种永远不会改变的状态。那样的话,韩信这么多次让刘邦觉得喉咙痛,就是政治智商低的表现。哪个正常人会让老板这么不爽?韩信一次次让老板不舒服。其实这是对韩信性格的严重伤害。这从后来对樊哙和刘邦带兵能力的不屑就可以看出来。

太棒了,一个在能力上足够威胁老大的弟弟,从来不单独出门,永远不听老大的话。谁是老大都不会留这样的小弟。韩信的悲剧命运就这么注定了。想想最后被惩罚的三个家庭。当初反韩举报就这么多。他真的“后悔没听蒯通的话”。

一个伟大的明星陨落了,但毫无疑问,韩信的一生是光辉的。在军事上,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历史人物总是复杂的,这也构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完美的,那些如流星般闪耀的历史名人从天而降,留下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的后人铭记。仅此一点,我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