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多少年?有哪些种类?

在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硬币是五铢。五铢币是青铜铸的,上面刻着五铢,是典型的重铜币。从西汉元寿五年(公元前118)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被废除,五铢币铸造了739年。同时,铸造五铢钱的朝代和皇帝数量也是其他钱币无法比拟的。

汉武帝时期,虽然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但经过中匈战争,原来国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铜钱都用光了。为了弥补日益复杂的战争开支,汉武帝开始进行货币改革,以至于在元寿五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8),五铢硬币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元寿五年,各郡、国开始铸五铢,为“五铢为郡”。但五铢铸造成本高,无利可图,郡县铸造偷工减料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后来“县内五铢”越来越轻,越到后来越差。因此,汉高祖丁原第二年,中央政府开始发行一批“红(边)钱”,又称“红(边)五铢”,以紫铜为材质,图案、造型精美。

丁原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各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建立皇家铸币局,统一大汉朝的铸币。这个造币厂只生产一种货币,就是五铢重的铜币。它由队长尚水横下辖的三个指挥官,即、技能和六个马厩负责铸钱。这种钱也被称为“森林钱”或“三官钱”在宣帝统治时期,五铢钱在铜、形状和书法等许多方面都变得更加完善,即“宣帝五铢”。

可见光是西汉就有这么多的五铢钱,且不说一直到唐朝经历了多少朝代,甚至包括魏晋南北朝的大转型时期。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五铢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