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戏剧史是怎样的?

清华风景中的“戏剧”

清华科技园阳光大厅2014 12 11。“启蒙杯”大学生原创剧本大赛在这里开幕。这是清华举办的众多戏剧活动的一个剪影。

戏剧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一直有着独特的意义。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清华传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清华校园里,戏剧之火被青年学生代代相传,至今仍经久不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914年夏天,文婷附近的丛林里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戏《罗宾汉》。将该剧放在室外,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它的编剧是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

洪深1912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哈佛大学主修文学与戏剧。他对戏剧非常着迷,已经写了和编了38部戏剧。

从65438年到0928年,洪深率先提出统一使用“戏剧”这一称谓,并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清华开学之初,每学期都要分年级举行戏剧比赛。1916成立“康乐会”,分为戏剧和音乐两个部分。1919、闻一多等人发起成立新剧社,开启了清华学生剧社的先河。

在1931的周年纪念日,郑袖,一个中学女生,来到清华欣赏话剧《娜拉》。出现在舞台上的是曹禺,后来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这也成为他们相识的开始。1年后,郑袖考上清华法律系,曹禺从相识到相恋。

不久后,在清华图书馆阅览室的这张长桌前,曹禺正在伏案写作,那是郑袖工整的笔迹。这是中国话剧《雷雨》的开山之作。

清华是戏剧的沃土,一大批剧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学者可以从这里载入史册。1945级外语系校友、著名表演艺术家应若诚曾自豪地说:要做戏剧学术研究,就要去清华。

2065 438+0165438 10月3日晚,由清华新一代戏剧家打造的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亮相上海,最终领衔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项。这部展现邓稼先英雄大爱的时代之作,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岁月流逝,代代相传。戏剧作为清华百年文脉的重要源头,一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身心。世间百态,家国情怀,总是在这个小舞台上演绎,表达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