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的演变

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1980-1991年)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中存在两权分离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就有必要建立和发展这种社会监督制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最早建立于1918。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一度中断。从65438年到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各行各业都有待蓬勃发展。引进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迫在眉睫,外资企业纷纷涌现。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验资、审计、清算等审计服务,是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

1980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合营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时,应当附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1980 12财政部发布《设立会计咨询机构暂行规定》。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标志。

这个阶段大概经历了十年。在此期间,国务院和财政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行业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行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通过考核选择注册会计师。要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要解决从业者的问题。因为注册会计师制度中断了近30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积累,重新培养又需要一个过程。为适应急需,国家采取考试的办法,从取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财务会计人员中考试选拔注册会计师。

以“挂靠”形式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时代的原因,我对注册会计师所在的执业机构的性质不是很了解。原名“会计咨询处”,职能部门色彩浓厚。后来改名为“会计师事务所”,但仍明确应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发起,会计师事务所仍是挂靠单位的下属机构。

出台法规支持行业加快重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地位和性质不明确,社会认知度很低,行业发展极其缓慢。为加快重建步伐,国务院于7月1986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条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

成立协会,承担行业管理职能。随着事务所数量的增加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如何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实施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有效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加强行业管理,确保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成为进一步推动行业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1988 11年6月,财政部参照国际惯例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后各地纷纷成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协会的成立,加快了行业管理的步伐,为行业的全面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以上措施主要是根据恢复重建的实际需要,从从业人员、机构、立法保障、管理组织四个方面努力推进和加快恢复重建步伐。1991年前后,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459家,注册会计师6722人,承担了大量外资企业的纳税申报、审计、验资、外汇收支报告审核等工作,对改善当时的投资环境、吸引境外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标准制定阶段(1991-1998)

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规范的措施有很多,比如有没有合格的人才队伍,有没有完善的执业标准,有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有没有规范的竞争秩序等等。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专家型行业,是以人才为基础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是选拔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是国际通行做法。

在行业恢复重建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是通过考试确定的,通过考试的人主要是退休的老财务会计师。80年代中后期,6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比例超过80%。考核制度不仅缺乏客观、科学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实施程序。

1990 11 7月和1991 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为加快行业队伍地位的改变,科学选拔行业人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于2月份首次举行,199165438。随着考试制度的建立,什么是注册会计师、怎样成为注册会计师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和科学的途径,有效规范了行业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07年通过注册会计师普通考试的人数达到654.38+0.4万人。

这一阶段不仅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而且在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规范发展工作,推动行业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鲜明地体现了规范发展的主题和特点。

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体系,规范执业行为。从1991到1993,中注协先后发布了会计报表核对、验证等7项执业规则,统一执业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在此基础上,1994年,财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参照国际惯例开始研究制定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先后制定实施了6批48项准则,基本形成了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继续教育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等在内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框架体系。

完善行业法制建设,规范行业管理。法制建设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1993 10 10月3 1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业务范围、执业标准、法律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责等进行了系统规定,全面规范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围绕《注册会计师法》的实施,财政部和中注协先后制定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务所核准、境外临时执业等14项行业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注册会计师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行业管理体系,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向规范化迈进。

实现两会结合,规范社会审计市场。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出现了一个社会审计队伍——注册审计师,其职能与注册会计师完全相同。由于两个团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质准入和执业规范的标准不同,给市场竞争和行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混乱。经过国务院会议多次研究协调,6月9日,199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强联手,组建了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创了统一法律规范、统一职业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新局面。与目前多头管理、市场分割、多个行业协会并存的现状相比,这不仅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行业规范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独立审计市场的统一管理对行业的进步和规范发展影响深远。

进行整顿,规范执业秩序。1993中元业、长城机电、中税三大案件相继发生,反映出部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低下、分支机构管理混乱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3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尤其是分所的资质进行了检查和清理,注销了一大批执业不规范、管理混乱的分所。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底,根据国务院关于“扎实工作,整顿会计行业”的指示精神,注册会计师行业再次开展整顿工作,更加全面地确定了“清师、清所、清商”的任务。经过一年多的整治,* * *注销事务所520家,撤销分支机构1474家,处罚事务所1181家,清理从业人员4871人,处罚违规从业人员2748人,有效整顿了队伍,规范了秩序。

三、制度创新阶段(1998-2004)

已经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道路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历史条件形成的体制问题,尤其是事务所的管理体制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我们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行业恢复重建时,事务所挂靠在党政企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比如挂靠单位管理事务所财产,甚至直接干预注册会计师执业,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压制了事务所及其员工的创业热情;事务所依靠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招揽或指定业务,也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此外,在挂靠制下,事务所执业不当可能导致党政机关承担连带法律责任,特别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逐渐加大,挂靠制导致的职业责任不清问题必须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对企业的关联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消除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制的弊端,从1998到1999年底,在财政部的领导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开展并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会计事务从“人、财、事、名”四个方面与挂靠单位彻底脱钩,转变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事务所脱钩改制彻底改变了行业内的责权利关系,为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事务所的活力。

事务所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的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有力地推动了行业运行体系、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的创新,成为行业繁荣创新的新起点和动力源。由此,行业发展进入了以1998家企业脱钩改制为标志的制度创新阶段。随后几年,制度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实现行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如何改进和加强协会对事务所的监督、指导和管理,成为事务所脱钩改制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各级协会积极探索和完善行业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中注协在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协会自律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自律管理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以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为核心的决策组织体系;以会员为中心的完整的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以秘书处为主体的协会执行系统。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协会大力发展和完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门(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管理组织体系。行业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决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秘书处建设和执行力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财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协会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现行业监管机制创新。事务所脱钩改制也脱离了挂靠单位的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各级协会以强化监管、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行业资质管理、继续教育、执业监管等行业管理制度创新。特别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包括注册会计师年检制度、上市公司年报监管和业务备案制度、谈话提醒制度、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惩戒制度等在内的行业监管制度。其中,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要求按照五年一个检查周期,对全国所有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事务所执业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帮助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同时,将证券、期货、金融行业审计作为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密切跟踪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过程中的“引火烧身”行为,建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报告和分析制度,形成了上市公司审计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在推动行业各项制度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行业制度建设的灵魂和文化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为此,注册会计师行业确立了“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并始终坚持。其中,发布实施行业诚信建设纲要,全面指导、系统加强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新一批注册会计师诚信宣誓制度;通过签订诚信执业承诺书、自律公约、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等方式,引导广大成员积极将诚信理念付诸行动。同时,制定并实施会员诚信档案制度,将会员职业道德遵守情况、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罚种类及原因等信息作为会员诚信档案的重要记录,加强对会员执业诚信行为的监管。“诚信为本,道德为本”的理念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行业诚信水平的不断提升,赢得了政府、公众和市场的信任,为全面推进行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国际发展阶段(自2005年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中国经济国际化特征日益凸显。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离不开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财务信息和国际会计服务,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4年底,中注协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开放国内市场、同时进入国际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思路,要求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行业国际化发展。

着眼于“第四代会”,顺应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的大趋势,2005年,注册会计师行业确立了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行业发展战略路线图,行业发展进入国际化新阶段。现阶段,行业发展的最强音是紧紧围绕行业国际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行业发展三大战略。

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推进行业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化水平。2005年,中注协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第一个系统的行业人才战略——《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实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行业人才的教育、选拔和培养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指导。根据这一战略要求,中注协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先后选派4支行业领军人才后备队伍进行后续培养,并从中选拔优秀学员赴国外学习实践,重点培养能够熟悉国际业务规则、适应国际审计环境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和事务所管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境外专业组织作出考试科目互免安排,支持和资助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认可职业资格;在香港设立考区的同时,在布鲁塞尔设立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欧洲考区,吸引国际人才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开展注册会计师专业高校优秀学生海外实习、师资培训和教学质量评估,建立科学的行业储备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储备人才。

以实现国际趋同为目标,进一步推进规范的国际趋同战略。实现标准的国际趋同,既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也是全面实现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顺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中注协大力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6年2月正式发布了48项审计准则,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趋势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同时,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指南和全面加强培训,有效保证了2007年6月65438+10月1日新标准在国内所有事务所的顺利实施和新旧标准体系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准则等效互认,率先实现与香港审计准则等效互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事务所走出去为标志,大力推进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为了满足国内大型和超大型企业集团服务需求和行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2007年6月,中注协发布实施了《关于推进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和《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引》,全面启动了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大力发展和培育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以及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和跨国经营提供综合服务的国际事务所。5438年6月+2007年2月,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支持有条件的事务所积极走出去,建立国际服务网络,树立国际品牌,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的指引下,国内大型律所启动了强强联合和国际化的步伐,在设立海外执业机构和发展海外业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仅仅恢复重建了20多年,与发达国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专业的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国际化,参与专业的国际竞争,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回顾和总结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继续做好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乃至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中介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特别是以下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行业发展应始终坚持维护公共利益的宗旨。公共利益是行业利益的源泉。没有维护公共利益、失去公信的前提,就不会有行业发展。一旦行业内部分从业人员偏离维护公共利益的轨道,单纯追求执业机构的个人利益,行业的发展就会严重受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应继续坚持维护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正确处理行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尊重行业利益的同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的历次全会都一再明确,要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财政部领导历来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推进,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财政部门也为行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其他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解和支持,为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困难,改善行业执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积极的对外开放和借鉴。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重建不过20多年。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规范发展和进入世界会计舞台,也得益于我们主动和坚持开放和科学借鉴。通过对外交流合作,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为契机,加强与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会计专业组织的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行业管理经验;加强专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事务所管理经验;积极参与会计专业组织的国际事务,提升行业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大力与境外专业机构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推动事务所走向国际,开拓国际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行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队伍的素质建设。市场经济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注册会计师行业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来源于市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期待,行业诚信和职业素质建设是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建立考试制度规范行业发展,还是改革事务所制度创新行业制度,还是实施行业发展战略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建设和服务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诚信。要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原则,负责行业内的各项建设工作。

行业发展需要尊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行业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复制,更谈不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不断创新。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动态的,必然会遇到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宏观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行业的发展规律、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行业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行业组织。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表明,一个强大的行业离不开一个强大的行业组织。在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协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功能建设稳步加强,协会的管理服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协会在考试、培训、规范制定、监管、体制改革、会员服务、行业研发探索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