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英语。
说到历史和政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死记硬背。
对于高中历史,很多初入门的学弟学妹总觉得历史很复杂。书本上的知识点只是按照章节呈现给你的,没有完整的体系。想学好高中历史,单纯照本宣科肯定学不好。在后面的综合部分,你会发现很难!
虽然记忆是积累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但无论学习哪一科,都必须要做。但是大部分同学会发现,虽然自己背的很努力,但是考试的时候几乎不会去考自己背过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死记硬背的内容基本不考。如果还是单纯的靠靠背解决学习问题,在现在的考试环境下是很被动的。
我观察过很多“历史”学者,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总结、分析、归纳的能力很强。他们试卷上写的答案可能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分数自然不低。大家要在平时的练习中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涂乱画,然后就不疼了!
今天我整理了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知识总结。这些资料结合了课本和高考,从整体的角度给大家分类总结,更加直观具体,方便大家更好的复习。建筑历史不是很好的伙伴,可以看着学!
必修课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皇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的诸侯。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第一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度是一种与分封制相互排斥的政治制度。
6.皇位世袭制、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共同构成了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焦点: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困难: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权中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的形成。
(1)天皇制: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天皇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天皇制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二)中央“三公九臣”制度与地方实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一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二是充分体现了“家是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征——国家与家族共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法;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铁路;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初步奠定祖国版图,巩固民族团结,(3)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4)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专制统治确立,秦朝的暴政恶化了人民的处境。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非常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三课考点
焦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继承了“中朝”“外朝”的秦制。
2.魏晋南北朝中央政治体制的特点:逐渐形成三省六部制。
3.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化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皇权。
5.宋代“二府”:中书门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和政治机构。参政——副部长,分总理行政权;三秘——管财政,分丞相财权。
6.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整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取得新进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代掌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的机构是郑玄书院。
7.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县并行制及郡县三级制(汉代)-郡县两级制(隋-宋)-省制。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是其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对权力被削弱,君权被加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员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服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太祖废除了中国的宰相制度,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了内阁。
3.宰相制度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非常稳固。内阁只是皇帝侍从的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
4.区分明代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制的本质区别: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现代西方内阁是一种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
5.中国君主专制发展的标志是雍正帝在清朝设立军部。
6.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干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负面影响:它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外国势力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焦点: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定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毁鸦片。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的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5.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和“关税协定”反映了英国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性质变化: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的矛盾。前者已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矛盾。
(3)革命性质的变化:从农民革命到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8.圆明园被焚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期间。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1899—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辛丑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0,整理台湾省问题: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归还中国,1949年蒋介石占领台湾省,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将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省海峡,1979。
第二课考点
焦点: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3.抗日战争总是有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和* * *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4.抗战初期,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战役平型关胜利(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典型地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日。
6.30多万同胞在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证据确凿。
7.1940百团大战是中国人和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彻底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