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孙的历史?

盛宣怀(1844 165438+2006年10月4日-1965438+2006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龙溪,卒于沪),本名,本名,又生,,号。清末政治家、企业家、福利工作者,官僚买办。1879,系天津河间军路。1884,去广东处理沙面事件;同年,署天津海关路。从65438到0885,由招商局监管。1886,任山东登临青守备路平台、东海关监。次年在烟台经营客货航运,航运范围不仅扩大到山东全境,还开通了烟台至旅顺的航线。1891年春,胶东一号广仁堂慈善会在烟台成立。次年,任直隶天津海关道,直隶天津海关监管。1896年任铁路公司监事,接管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902,任正儿左二品工业部部长助理。

/view/31862.htm

盛宣怀:中国第一官商(图)

2008-10-14 08:25:12来源:新闻午餐(上海)网友评论24点击查看。

第一官商盛宣怀和今天的官商有很大不同,做什么都是国家大事。尤其是清廷不自量力向天下宣战的圣旨下达后,盛宣怀及时响应,保全了南方,遭到作者的诋毁。然而,在当时,这无疑是最明智的做法。

作为中国现代人要以经济实力治国平天下的代表,盛宣怀给了人们一个像样的答案。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中国人办的中国商业银行、第一家钢铁合资企业、第一所正规大学等。盛宣怀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享有“商业之父”的美誉。既是官员又是商人,盛宣怀的人生境遇很是感慨。

贵族李鸿章助其走上洋务之路。

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盛宣怀就来到了这个世界。1860年,太平军进入江苏,打砸抢是家常便饭。17岁那年,盛宣怀只好留在苏北盐城的爷爷奶奶家,后来去了湖北。

此时,他的父亲正被从湖北粮道调到武昌盐道。湖北位于两大产盐区淮北和四川之间。其父上台后,淮北和四川为争夺湖北的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盛宣怀年纪轻轻就私下起草了统一湖北川淮盐业销售的建议书。他父亲看到这个计划,很震惊,认为儿子比老子强。后来,这个计划由我父亲交给政府,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

从这个小事件可以看出,盛宣怀年轻时所注重的东西,已经脱离了文人空谈、白日做梦的套路。他关注的是实际问题,而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空话。

作为一个士大夫的后代,读孔孟之道是必经之路。

1866、1867、1873、1876四次未能参加省考。任何了解他的人都真诚地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在帝国时代,“天才”这个词意味着你可以进入未来。

1870年,李鸿章作为湖广总督,奉命率部赴陕西镇压西北穆斯林起义。与他共事多年的江苏人杨宗廉与盛家有关系,于是盛宣怀的父亲向李鸿章推荐了他的儿子。李鸿章一见盛宣怀,便对这位晚辈大加赞赏,当即给他在营中的文案(即机要秘书)一职以及营务处一职,随军赴陕西“剿”前线。

李鸿章走后,陕西军务由刘铭传督办。为了加强陕西境内淮军部队的后勤补给和淮军大营事务,李鸿章任命盛宣怀担任此要职。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位,让盛宣怀有机会在沿海的天津和上海购买新式军事装备,并与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有着广泛的接触和往来,拉开了盛洋务的序幕。

这一年,盛宣怀被任命为会议办公室,并参与建立了招商局船舶(总局在上海)。三年后(光绪十一年),升任本局监察。

1874年,盛宣怀与李鸿章达成协议,回购属于外国人的吴淞铁路。这是英国人修建的上海至吴淞的窄轨轻轨,是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当时英国人没有通知中国他们要建铁路,但是他们建了。李鸿章是由盛宣怀谈判的。最后铁路赎回拆迁28.52万两白银。

这一事件让清政府和李鸿章对盛宣怀刮目相看。李鸿章也给予了他“忠厚老实,无所不知,能见中外谈判之大事”的高度评价。

从此,盛宣怀走上了盛洋务的光明之路。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中国第一家山东内河小汽船公司成立;65438+“找矿”湖北70年代;1896成立钢铁联合企业——汉冶平煤铁厂矿公司;65438+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鲁汉铁路,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1897成立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成立于1895,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于1897;1902,中国矿产勘查公司成立;红十字会于1904年在上海成立,1907年被清政府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910上海图书馆成立为私立图书馆。这是盛宣怀创造的中国第一..

写信给皇帝,庇护人给了他一桶冷水。

1896年,盛宣怀52岁,掌管整个大清帝国的四大洋务事业部门,包括船、电、矿、纺。这一年,他被清廷授予了太常寺邵青的官职和独家播放权。

他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讨论国家。在他获得这一权力后的第30天,他为陈自强做了一份奏章。在盛宣怀看来,练兵、理财、育人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诀窍。毋庸置疑,盛宣怀提出的三条道路确实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堪称对症下药。但也从这份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盛宣怀的一个致命弱点,而这个弱点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

他忽视了政治。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改革是要靠政治的,而要想让这三条路走下去,就必须有政治的辅助。但当时的政治似乎无力辅助,盛宣怀也没有提出变法之道。

他的支持者给了他一桶冷水。李鸿章对别人说:“盛(盛宣怀字)机智但缺乏毅力。他的规则是,陈固要做大事,要当高官,但官方既没有离票,也没有开始任何事情。”

这让一直仰慕他的盛宣怀义愤填膺。他几乎是用抱怨的语气写道:“...他在合肥30年,从来不争品牌,合肥也一直克制他不进。有难时不能扶臂,就太累了。”

至于李评价“官无所为,而无能为力”,盛宣怀更是针锋相对。他把李鸿章和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做了一个比较:“湘乡(曾国藩)用人,唯恐不能物尽其用,无此限制;合肥(李鸿章)用人,恐劳民伤财。”把李鸿章贬损到这种程度,可见盛宣怀当时的愤怒。

但是,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两个人的争吵。事实上,李和盛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都是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李鸿章经济上离不开盛宣怀,盛宣怀政治上也离不开李鸿章。

与张之洞交朋友,完成国家铁路和矿业的垄断。

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趋于紧张的时候,盛宣怀的生活中出现了第二个重要人物——张之洞,也是洋务大臣。张之洞的出现,似乎是清政府为牵制李鸿章而设下的一枚棋子。

中国在中日海战中战败。随着李鸿章的失势,很多人把矛头对准了盛宣怀,对付盛宣怀就容易多了。盛宣怀能跑这么多工厂,肯定是不干净的。

盛宣怀不想被李鸿章拖累,就消失了。他远远望去,终于看到了张之洞。张之洞一点也不喜欢盛宣怀,但想做大事的人离不开他。原因很简单。盛宣怀经手的铁路、轮船、电报,在当时都是基础产业,是官商中为数不多的能赚钱的大产业。

这两个人做的交易很简单。盛宣怀帮助张之洞接手汉阳铁厂的烂摊子,而张之洞则帮他摆平弹劾,并答应他可以向朝廷推荐他担任芦汉铁路的监察大臣。鲁汉铁路监理大臣是一个肥差。既能保存盛宣怀汉阳铁厂生产的曲目,又能多赚点钱。从1896到1906,盛宣怀以鹿晗铁路监察大臣的名义修建了2100多公里的铁路,超过了从民国成立到民国20年间修建的铁路总长度。

通过与张之洞的交易,盛宣怀完成了对全国铁路和矿业的垄断。

在与张之洞的交往中,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李鸿章的消息,两人也有书信往来。如果不是1900的到来,两者很可能会走到一起,以西化的名义合作。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陕西。1901年165438+10月7日,李鸿章几乎哭着和其他国家签订了《义和团条约》。这一年,李鸿章去世了。

此时,盛宣怀黯然神伤,洋务精英们试图充实强兵和中兴帝国的梦想破灭了。盛宣怀很痛苦,一种说不出的痛苦。

策划“东南互保”导致了对八国联军战争的失败。

盛宣怀一生被批判最多,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东南互保”事件。

1900,义和团爆发。6月21日,慈禧向西方国家发出“宣战”。盛宣怀急得不得了,急忙同时给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发了加急电报,建议他们“与上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受各国保护,长江内陆受总督保护,两者互不干涉”。对于形势的判断,盛宣怀曾经劝过张之洞:“北方的事很快就要坏了,留下东南三将来拯救社会。”

南方人认为,中央如此孤注一掷的举措,会毁了他们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然而,如何实施盛宣怀“留东南三将救国”的计划,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张之洞的努力下,长江上没有一艘外国军舰。张之洞给英国领事发了电报,提出了一个概念——“互保”。

简单来说,所谓“互保”,就是清朝南部的官员从不支持义和团杀害外国人的行动,不承认帝国政府宣战的合法性,会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安全和利益;不允许外国人在帝国南部采取任何过激行动,包括军事攻击。他们必须遵守帝国的法律和道德礼仪,在和平状态下与中国进行正常的商品贸易。

洋人同意了,南方官员想安安静静看北方打仗。谁知他们的屁股还没坐下,朝廷就下了圣旨,要求南方的朝廷官员立即出兵北方侍奉国王。

张之洞与英国的“相互保护”条款尚未签订。面对圣旨,南方官员进退两难。这时两广总督李鸿章跳出来,单独给朝廷发了一份电报——他对朝廷要求各省出兵北奉的圣旨的回答是:“这是乱世,广东不奉圣旨。”

“乱命”一词是李鸿章精心选用的政治术语,意思是“反抗”的“目的”是不真实的“假圣旨”,因此不存在反抗朝廷的意图。

“此生混沌”这句话,或许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有效防止了这个帝国内部动荡的蔓延和外部矛盾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帝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的新型官员在国家政治中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反抗性。

南方高官提出的“东南互保”思想,让当时的中国几近分裂。一方面北方清军浴血对敌,另一方面南方富庶省份保持“中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战争的失败。

当然,“东南互保”的另一个作用是,在北方空前战乱的情况下,南方各省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虽然“东南互保”的策划者英国有此想法,但就中国而言,实际上是盛宣怀。

东南互保章程的签订,为随后与八国的谈判增加了一定的筹码。策划这一事件的盛宣怀,在荣禄跑回北京后得到慈禧给她的一个信息:今天,盛宣怀是不可或缺的。

清廷的终结:护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末刚任邮电大臣的盛宣怀,与镇国公大臣、省支大臣、“实业救星”一起,向政府提出请求,川汉、粤汉铁路的筑路权收归“国有”。

政府答应了这个要求,但盛宣怀还没迈出下一步,就有人传话来说,政府已经把两条铁路卖给了英法德美的银行集团。一批爱国人士立即起来反对,其中最激烈的是四川省的护路运动。

9月7日,四川省长赵二丰向上访群众开枪,打死100多人。第二天,他下令解散地方铁路保护同志协会。这种过激行为在当时为同盟会创造了条件,龙明鉴、王天杰等同盟会成员借机掀起了武装暴动。随着清政府在湖北的军队转移到四川,人们向新兵营开枪,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走到了尽头。

这次铁路被盛宣怀收归国有。当初策划东南互保,是因为要保存洋务成果。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刚刚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袁世凯的余党、亲信和铁路总经理梁世义的管理下,路政一片混乱。尤其是四川,情况更糟糕。所以盛宣怀只能先把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以国家的名义向外国银行贷款重新开工建设。

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审判。他被1910成立的高级顾问委员会审判。

1911110 10月25日下午1点45分,清政府内阁顾问会议召开第二次会议。牟林委员和易宗奎委员起立发言。他们的提议很直接,强烈要求处罚盛宣怀。

两人轮番批判盛宣怀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错误,要求政府给盛宣怀一个“应有的惩罚”,杀了他以谢天下。正当他们谈得起劲的时候,另一位立法委员刘荣勋跑到台上附和说:自从朝廷颁令实行君主立宪以来,革命言论越来越少,可是为什么突然有人因为盛宣怀主张铁路国有而挑起革命呢?如果他不提倡,民心会流失到这种程度吗?至于让革命党趁机煽动起义?

没有人替盛宣怀说话,只有他的邮政部特派员刘梦熊准备站起来说话,但大家都反对他,要他坐在那里老老实实听。下午4点25分,发言人宣布会议结束。刘梦熊急忙跑到盛宣怀家里,告诉他这个坏消息。

十年前,他的贵人李鸿章去世,十年后,他又走上了这条路。他有点不甘心。他已经有半年没有入阁了。这个叫皇家内阁的机构,有十三个内阁成员,满人占了九席,其中有六个是皇族,四个汉人中,他是其中之一。

他决定向当时只有六岁的皇帝忏悔。革命党一直存在,朝廷不是不知道!但他最后没有写下来,因为他想到了李鸿章。李鸿章签那些条约是他的错吗?

第二天,圣旨到了,免去了他的邮传大臣的职务。法令特别声明,“绝不使用。”

1911 10年10月27日,被免职两天后,盛宣怀逃离北京。2月31日,他乘船去了日本。当天,他和孙中山在海上相遇,擦肩而过。这一年也终结了盛宣怀的“干大事求高官”之路。辛亥革命后,盛宣怀又舒舒服服地过了五年。虽然他也为孙中山买单,但是他走的老路已经无法实现了。(本文来源:新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