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有哪些风俗?
潍城荡秋千的旧俗和放风筝一样流行,这几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渐恢复。
荡秋千活动是在清明和寒食季节进行的,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有信仰的原因。俗话说“悠哉游哉,秋不长久”,说春天打秋千,秋天不招瘟疫。这样,男女老少都渴望前来“悠闲散步”。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秋千”,一种叫“月亮秋千”。“荡秋千”悬挂在市内白浪河滩上,民国《魏县志》中对“荡秋千”的盛况有详细描述:“白浪河滩上,滩上立木柱,其上缀梁,四面绑画板,称为“荡秋千”。一个小女孩穿着新衣服,坐在画板周围。柱周围有木栅栏,里面有人推柱使其转动,祭锣。锣一急,如果推开,画板能筛出十几尺,看似危险,小姑娘却洋洋自得。在秋千柱顶上挂一面小旗,用钱系住,多数勇敢的少年爬上去,表演“猴子坐庙”、“鸭子飘”、“童子拜观音”等戏法,被称为“讲故事”,“第一个跑的人要拉旗带钱回家,观者赞不绝口。”
“月亮秋千”是普通人摆的秋千。旧俗:清明时节,从农历二月正月十六开始挂秋千;如果清明节在3月,秋千从2月2日开始悬挂,一直跨越正月,所以叫“月亮秋千”。
“月亮秋千”的架设由两根粗大的柱子和两对交叉的支撑梁组成,下端深埋在土中,上端牢牢地系着一根粗大的横梁。拴在秋千绳上的环,用蜡条做成,放在横梁上,叫“滞留”。荡秋千前,抓住两根绳子上的两个把手,扔掉,这叫“撇”。这种可移动的拘留称为“活拘留”。初设秋千时,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红杏雨,彩绳斜挂青杨烟”,梁上贴,如“梁大吉”。一些烧纸自焚的“大妈”可以避免摔伤事故,确保安全。秋千,俗称“安又琪”,在秋千上玩,又叫“荡”(“打安又琪”),或“驱荡”、“驱荡”,是身体弯曲、双腿弯曲、下蹲、站直、起立、扩胸等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总称。这是下令挥杆最基本的动作。如果不能“驾驭”自己,靠别人牵着绳子,那就叫“送”。当秋千摆动时,两个止点会逐渐向横梁中间靠拢,称为“平行止点”。习惯上是“合并”后停下来给别人。大秋千有很多种,如“独”、“独坐”、“独跪”、“摸鱼摸虾”、“挑物”、“吊木棒”、“驾二站”、“驾一”、“打胖子”、“游园”、“青旗”、“串心”等。有些动作还用歌谣表演,如“桃花开,杏花衰,梅花倒”。
桃子习俗
青州盛产桃子,民间有尊桃习俗。当地旅游部门组织了桃文化展室,每年秋季举办寿桃节,还准备打造云门山桃博物馆。青州农村家家养花,每个花坛里都要有一朵“外来桃花”和一朵桃李。俗话说“花中有桃,百花齐放”。“民间传说桃子可以辟邪,所以生活中桃子几乎无处不在。节日展示桃文化:春节和元宵节挂桃形灯笼和“桃寿星图”。端午节,大门两边插上桃枝。建筑用桃木装饰:大门上挂牌匾时,必须用桃木钉。大门檐下要镶桃花纹的方砖。用桃形茶具,配雕桃方桌。还有叶涛、陶娘和仙桃老人。
北城村的满族习俗
青州原来有两座城,府城以北,另一座“青州守备满族旗城”,建于雍正八年(1730),毁于1947,俗称北城或旗城。城毁后,成为名曰“北城”的村落。村里的方言习俗与周边不同,就像人山人海中的一座孤岛。村民们至今都自称是八旗子弟,家家户户都分的清清楚楚,黄白蓝红黄白蓝红。住房和生活沿袭长白山满族习俗,大窗户,前后出楼,室内西为头。同康,灶具在屋外屋檐下。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全家人睡在一起。孩子稍长,炕中间用木盒隔开,形成“北炕头”。儿子娶了老婆,就把东房和东房分开,叫“武东礼”。饮食保持“吃官粮”的习惯,注重多样化。一般早餐是猪油、酸菜和面条,午餐和晚餐是牛肉粥。吃饭时,炕上摆一张矮桌,长辈先坐,孩子们轮流上菜。冬天来临前,家家都腌制酸菜。订婚时,双方母亲把自己的烟袋装好好烟,送给对方,称为“换烟袋”。然后,这位妇女的母亲约四到八个人跑遍了村里的街道,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每个人都拿着一根“街管”婚礼在凌晨举行。男方抬着轿子,领着乐队到女方家,新娘由年长的妇女抬上轿子。新娘的两个哥哥抬着装着儿童糕点和长寿面的木食盒,抬着轿子杠去了男方家。轿子到了男人家门口,男人家的门关着。给新娘送行的人叫了声门,门回答了三种民间喜庆的名称:“胜利会”、“欢乐颂”、“长生乐”。三首曲子奏完后,门开了,新娘“跳进火盆”“跨过马鞍”进了门。院子中央有一张方桌。桌上放满粮食的桶,桶上放满一升粮食,升里插一戟,称为“陡(桶)升三级”。夫妻俩去洞房吃孩子的蛋糕,然后见了父母长辈。这时,新娘的哥哥和嫂子领着人来接新娘,吃完午饭,把新娘接回家,这叫“当天回门”。新娘有验童贞的习俗,验童贞的白布是新娘在结婚第二天自己交给婆婆的。北城村近年来建立了博物馆,许多展品反映了该村的特殊习俗。
著名的风筝节、寿光蔬菜节和青州百花节等。
完美答案安静淡然2009-03-13 00:10评价答案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3次)可解决:1次评价成功且原创加2!部分解决:1次成功评价和原创加2!解决不了:1评价成功原创加2!原答案(参与评价两次)是否原创:2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0评价成功,原创加2!齐鲁古国潍坊市,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创造,为了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和传承了潍坊的民俗。伴随着风俗民情的历史延伸,潍坊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新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据考古发现,我国有不同时期的古代文物,包括1800多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氏族和部落居住。潍坊悠久的建制和民族的变迁,促使这里形成了丰富的风俗民情。
自古以来,潍坊就文学繁荣,无数历史文化名人使潍坊的民族民间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历史上,在潍坊出生或生活过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多达100位。一代代名人,能工巧匠,在潍坊地区,这片充满齐鲁风情的土地上,孕育、创造和传承了色彩斑斓、地域特色鲜明的潍坊风情。潍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传承了丰富、独特、独特的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属于地域民族文化,其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学术、民俗等多种因素影响。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在劳动人民中萌芽,并被劳动人民继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一些已成为潍坊民俗的象征。民间传说告诉我们,潍坊的广大人民群众历来重视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所以很多民俗都和几个重大节日有关。许多民间艺术因节日而兴盛,促进了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如中国三大绘画城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灰年画、民间剪纸、泥塑彩塑堪称民间艺术“三绝”;享誉海内外的潍坊风筝,兴盛于明、清、近代。做工精致,绘画精美,造型美观,形象逼真,起飞稳定性高。它走过了20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飞出了国界,成为了友谊的使者,促进了潍坊的经济腾飞。精致的潍坊镶嵌金银漆器、仿古青铜器更是匠心独具,引领艺术之林;传统民间刺绣、核雕、灯笼、泥布玩具各具特色。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作品制作精美,构思巧妙,风格简单,雅俗共赏。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它们伴随着潍坊人民的生活习俗,饱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