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近两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精湛的技艺,也造就了无数的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的技术人员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创作了许多佳作,使景德镇瓷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而闻名于世。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当时是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表面上釉的“青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命令这里的窑主焚烧雕刻精美的陶瓷柱,以建造豪华的亭台楼阁。很快,隋朝建立,皇帝杨迪要求景德镇窑主为宫殿建造两个狮子,大象和野兽。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制瓷业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水平。

宋代南北名窑众多,尤以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最为突出。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又称“影青瓷”)已具相当规模。此时的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区。因为这里烧制的瓷器“白而土,薄而腻,色润”,所以赵恒皇帝在景德镇时期(公元1004 ~ 1007年)派人到景德镇为皇室制作御用瓷器,末尾写有“景德镇年制”二字。因为它美丽的光,在当时很有名。

景德镇制瓷艺术发展到元代,除了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烧制大量的青花瓷外,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创制了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以前,瓷器的装饰比较单调,以雕、划、印为主。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绘画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一出现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京瓷的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来看,制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突飞猛进。此时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生产的瓷器不仅数量多、质量好、品种多样,而且销路很广。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外,釉上彩瓷也开始重新出现。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件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景德镇就设立了唯一一个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明朝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监督宋元时期景德镇皇家瓷器制造和采购的基础上,下令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类宫廷、外交和礼品瓷器。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景德镇瓷器生产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不仅有所恢复,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经过当时广大制瓷工人和工匠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京瓷生产突飞猛进,并以其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康雍乾三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代以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京瓷的生产由盛转衰。民国时期,社会还不稳定,军阀混战,人民贫困。特别是日军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毛坯作坊和窑屋大面积损毁。全镇只有33个瓷窑能烧,处于濒死状态,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在这个萧条的时代,制瓷行业的生产在操作上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出现了脚踏滑轮、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吹雾器、吹釉器等更先进的方法。尤其是清末宣彤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企业时代,显示出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设计多样,创新多,制作精美。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如机械化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燃烧等。,有很大的推广作用。民国时期,瓷业改革家杜中原致力于景德镇陶瓷业的改革。他主张振兴京瓷,成立陶瓷工业管理局,并任局长。他广纳外地人才,培训制瓷工人,制定各种改革陶瓷工业的措施,使景德镇瓷器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