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坚持“一切为了科研,科研为了运输”的方针,组织力量投入到解放初期饱受战争摧残的铁路网的恢复和运营以及新线建设中。1956后,铁道科学研究院扩建为铁道科学研究院(以毛老为院长),科研人员参与编制《铁路科技发展展望计划》1956-1967,成为实施计划的主要承担者;20世纪60年代,全院8个研究所370多名科研骨干主持或参加了成昆铁路几十次战役,攻克了一批技术难关,为成昆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举世瞩目。科研人员完成了青藏高原铁路、坦赞铁路,先后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桂香线红水河斜拉桥、安康汉江薄壁箱梁斜腿刚构桥的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代表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先进水平。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科研骨干投身于“北战大秦、南攻恒光、中取华东”建设,承担了大秦铁路复线电气化万吨重载运煤线、大瑶山复线长隧道、客运扩能、行车安全保障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90年代,在广深线准高速铁路成套技术、既有干线提速研究与试验、京沪高速铁路总体技术与关键技术研究、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京九铁路建设配套工程等重点科研项目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50年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发展成为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所,成为铁路科学研究、测试、工业产品和材料检验、科技信息和标准计量的中心。医院现有职工23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40人,占职工总数的69%。高级技术职称510人,中级技术职称755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自建院以来,从事岩土工程、轨道结构、无缝线路、桥隧建设、水工水文、工程爆破、结构振动、沙漠冻土等特殊地质路基、滑坡泥石流防治、编组站自动化、车站计算机控制、调度指挥、无线通信、光纤通信、数据传输、计算机应用、金属与非金属新材料与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自动检测、客货运输组织、运输经济、 在装卸机械、基础标准、科技信息、软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和铁道部科研项目数千项,取得科技成果2684项,其中国家奖159项,省部级奖611项。 同时,积极开拓市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科研开发实践中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继1978之后,又陆续建立了1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培养了5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医院出版专业技术刊物12种(其中内部刊物2种),图书文献30多万册。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铁道部的支持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通过专家互访、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客座教授、长期技术合作、产品进出口等方式,与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重载协会、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瑞典、波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知名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的国际声誉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