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宣外交交通部行政区划

成都府:元是成都道。洪武四年(1371),改为都城,隶属一省。

成都县:郭毅[城西]。

华阳县:郭毅【城东】。东南有马巡捕部。

双流县:洪武十年(1377)并入华阳县,十三年(1380)恢复双流县,仍属成都府。

郫县:

温江县:

新繁县:洪武十年(1377),省并入成都县,十三年(1380),恢复新繁县,仍属成都府。

新都县:

彭县:元为彭州【乌伊果】。洪武十年(1377),降为彭县,仍属成都府。北边白石沟有个巡检司。

崇宁县:属彭州。洪武四年(1371),直属成都府管辖;十年(1377)省入冠县,十三年(1380)恢复崇宁县,仍属成都府。

冠县:元为冠州【不靠郭】。洪武十年(1377)前,降为冠县,仍属成都府。西边有蚕崖巡捕部。

金堂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新都郡,十三年(1380),恢复金堂郡,仍属成都府。东南方向有巡逻官。

仁寿县:

井研县:元省入仁寿县。洪武六年(1374)末,井研县迁址,属成都府。十年(1377)回到仁寿县,十三年(1380)。

井研郡的恢复仍属成都府。

梓县:原梓州省入建州,明于震安置梓州【武义国】属成都道。洪武四年(1371),降为滋县,仍属成都府。东南

有个银山镇督察。

内江郡:元省入建州。洪武四年(1371),内江郡恢复为成都府。东南部的枥木镇有一个巡逻部。

安县:袁为安州【不靠郭】。七年(1374),降为安县,从西北迁至金枝。

蒙阳郡:元属彭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县。

建州:袁【不靠郭】。洪武六年(1373),降为建县,仍属成都府。郑德八年(1513),复升为建州,由河北迁至河南。西北的龙泉镇有个巡检司。

紫阳县:元省入建州。洪武六年(1474)末,恢复紫阳郡,属成都府。十年(1377),行省复简县,成化元年(1465),复紫阳县,仍属成都府,郑德八年(1513),改简州。东有紫阳镇巡检司,后迁至紫县东南的孟茜河。

重庆府:洪武四年(1371),该省依托国晋元郡入州。西边清溪口有个巡检司。

新津县:

永康县:元省入晋源县,明改永康县为渝府。洪武初年,回到重庆府。

江源县:沅江原肥省入晋源县,明于震家江源县属渝府。洪武初年,回到重庆府。

汉州:元[不倚郭],明复雒县为倚郭。洪武四年(1371),归省县,入州。东南有三水海关巡防署。

什邡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绵竹县,十三年(1380),恢复什邡县,仍属汉州。

绵竹县:

德阳郡:洪武十年(1377)入汉州,十三年(1380)恢复德阳郡,仍属汉州。南边有白马关巡捕司。

绵州:元【乌伊果】属铜川府。洪武四年(1371),改为成都府。十年(1377)降为勉县,仍属成都府,十三年(1380)复升为绵州。东北有卫城巡检司。

罗江郡:洪武六年(1374)底入绵州,十三年(1380)恢复罗江郡,仍属绵州。西边,有白马关巡检司。

张明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勉县,十三年(1380),恢复张明郡,仍属绵州。

茂州:元为直隶州,属吐蕃宣威部。洪武四年(1371),降为散州,改为都府,省入州依托郭文山郡;十六年(1383)复文山郡,仍依郭,后复为省郡。南部和西部有姬宗官巡司,东部有姬水官巡司,西北有魏末官巡司。

汶川县:宣德三年(1371),子冈河东迁治冷水岗。西有冷水检部。

潍州:元为直隶州【武夷国】,属吐蕃宣传部,明复保宁郡为。洪武四年(1371),改成都府,二十五年(1387),归省县,入州。宣德三年(1428)从李丰平迁到堡子岗以西,十年(1435)迁到堡子岗以东的千户所城。

保县:洪武六年(1373),保宁县治保县,出自韦州郡。

通化县:洪武四年入保宁县(1371)。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1371)为一省。

阆中县:郭毅。明于震由梓县东白沙坝迁至涪城。

苍溪县:洪武十年(1377),保存阆中县,十三年(1380),恢复苍溪县,仍属保宁府。北边有个八字城堡巡逻队。

南部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阆中县,十三年(1380),恢复南部县,仍属保宁府。

广元郡:元为广元路。洪武四年(1371),迁广元府,属省。九年(1376)降广元府,改保宁府,救郭。

绵谷县入州;十三年(1380),重建绵古郡,仍靠郭;二十二年(1389),绵古郡恢复为州,州降为广元郡,仍属保宁府。

县: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1377),保存为广元府,十三年(1380),恢复为赵华县,直属保宁府。

建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1373)改为保宁府,行省依托郭璞安县入州;九年(1376),该省于十三年(1380)恢复建州,仍属保宁府。

梓潼县:洪武九年(1376),直属保宁府,十三年(1380),改隶建州。

霸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1376),省依国华郡入州,州降为巴郡,改保宁府;郑德九年(1514),复升为霸州。北方有一个米仓海关巡防连驻扎在小巴顶,后迁到大巴山脚下,废弃不用。

通江县:元末通江县位于巴州。洪武九年(1576)改为保宁府,郑德九年(1514)改为霸州。北部有蒙巴和杨娟山巡逻队。

南江县:元代江县难入花城县。郑德十一年(1516),位于南江县,属巴州。东北有个巡坝部。

曾口县:元末废弃。顺庆府:元为顺庆路。洪武四年(1371),顺庆路迁址,属一省。

南充县:郭毅。洪武年间,从郡北的北津迁到府城。北面有北津渡巡检司。

西充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南充郡,十三年(1380),恢复西充郡,仍属顺庆府。

彭州:洪武四年(1371),该省依托郭相如郡入州。

英山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州,十三年(1380),恢复西充郡,仍属彭州。

仪陇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州,十三年(1380),恢复仪陇县,仍属彭州。

广安府:元为广安府。洪武四年(1371),降为广安府,仍属顺庆府。十年(1377),全省依托过曲江县入州。

岳池县:

衢县:元为衢州。洪武四年(1371),省靠过流江郡入州②;九年(1376)降为渠县,改广安府。

邻水县:元省入大竹县。成化元年(1465),大竹县恢复为广安府。

大竹县:元属衢州。洪武九年(1376),改为广安府。夔州府:元为夔州道。洪武四年(1371),改隶夔州府,为行省。九年(1376)降夔州,改重庆府,十年(1377)升官。

直隶州,十三年(1380),复置为夔州州。

郭毅奉节县。洪武九年(1376),省入夔州,十三年(1380),还奉节郡,仍依郭。南有尖山巡防连,县内有黄金。

山地检查员。

巫山县:

大厂县:元省入大宁府。洪武十三年(1380),恢复大厂郡,属夔州府。县里当阳镇有巡防部门。

大宁郡:元为大宁府【武夷国】。洪武九年(1376),降为大宁郡,仍属夔州。东北有元西巡检司。

云阳郡:元为云阳州【乌伊果】。洪武六年(1374)末,降为云阳郡,仍属夔州府。西北有五流巡司,北方有铁巡司。

万县:元为万州【不靠郭】。洪武六年(1374)末,降为万县,仍属夔州府。西南有武宁、铜锣海关巡署。

开县:元为开县【不靠郭】。洪武六年(1373),降为开县,仍属夔州府。

梁山郡:元为梁山之州。洪武六年(1374)末,撤销凉山州,县直属夔州府;十年(1377)改为重庆府,十三年(1380)改为夔州府。

新宁县:元属达州。洪武四年(1371)调任重庆府,十年(1377)调任梁山县,十三年(1380)调任新宁县。

建始县:原州。洪武四年(1371),直属夔州府,十四年(1381),改隶石州,二十三年(1390),直属夔州府。

武宁县:元属万州。洪武四年(1371),省入万州,设武宁巡检司。

达州:洪武九年(1376),通川郡一省入州,降为大仙郡,仍属夔州;郑德九年(1514),复置达州。土耳其副检部设在南昌滩。

东乡县:元省入铜川县。成化元年(1465),恢复东乡县,属夔州,郑德九年(1514),改达州。

太平县:郑德十年解析(1515):东乡县位于太平县,属达州。东南部有童鸣巡逻队。

柴犬宣威部:元军民部,明降为魏萍部。洪武八年(1375),升任石碣傅玄部。同年由水车坝移至狮子坝,调任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夔州府,天启六年(1621)升为市北宣慰司。重庆府:元是重庆路。洪武四年(1371),迁至重庆一省。

八仙:郭毅。东北有大洪江巡检司。

江津县:东南方向有清平巡检司。

璧山县:元省入巴县。成化十九年(1483),巴县恢复为璧山县,属重庆府。北方有一个墙山巡逻队。

永川郡:元省入铜梁郡。洪武六年(1374)年底,巴郡恢复为永川郡,属重庆府。

荣昌郡:元昌元郡入铜梁郡,郑铮二十三年(1363),明于震设长宁郡,属重庆道。洪武六年(1374)年底,迁都荣昌县。

大足县:元省入铜梁县,明复归大足县,属河州。洪武四年(1371)直辖于重庆政府。

安珠县:成化十七年(1481),铜梁、遂宁两县划归安珠县,隶属于重庆政府。

綦江县:袁为南平綦江蛮族军民首领,隶属亳州司,明迁至綦江县。洪武四年改重庆府(1371)。南油洞

Xi巡司迁至县城东南部的赶水镇。

南川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綦江县,十三年(1380),恢复南川县,仍属重庆府。

长寿县:元省文县入福州。郑智二十三年(1663),明于震位于旧治西南的长寿县,属抚州。洪武六年(1373)直

它属于重庆政府。

黔江县:原属直隶州。洪武五年(1373)末,省入彭水县,十四年(1381),恢复黔江县,归重庆府。

贺州:郑智二十三年(1363),明于震省郭毅赵石县入州。

铜梁县:

定远县:嘉靖三十年(1551),从女儿靖平迁到苗儿坝(猫儿坝)。

中州:洪武四年(1371),郭毅临江郡入中州。西有临江巡抚署。

元属丰都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抚州,十三年(1380),设杜甫郡,仍属中州。县内有沙海关巡检司。

垫江县:元省入丰都县,明复归垫江县,属中州。

南宾县:洪武十四年(1381),全省并入丰都县、石桥傅玄司。

福州:袁【不靠郭】。

武隆郡:元为武隆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彭水县,十三年(1380),设武隆县,仍属福州。

彭水县:元为直隶总督官邸。洪武四年(1371),废邵青政府,改重庆政府;洪武十年(1377),改为福州。

遵义军民府:袁为亳州宣传部。洪武五年(1572),属省府,十五年(1382),二十七年(1394)改为省府。

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遵义军民府迁址,迁至宣威部西白田坝。

遵义县:郭毅。袁是博川县人。洪武五年(1572)迁播总督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迁遵义县,随府迁治白。

田霸是要靠郭的。

桐梓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桐梓县位于古野郎县王草地,属遵义府。

镇安州:元思宁野蛮军民久讼,明改。洪武十七年(1384)改实督之讼,万历二十九年(1601)。

改镇安州。

绥阳郡:万历二十九年(1601),绥阳郡位于绥阳县,属镇安府。

仁怀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仁怀县位于古淮阳县,属镇安府。苏州府:元为苏州道。洪武六年(1373)迁都州府,隶属一省。

宜宾县:郭毅。宣化巡防连位于西北部,横江镇巡防连位于西南部。

南溪县:

清府郡:洪武十年(1377),并入宜宾郡,十三年(1380),恢复清府郡,仍属叙州首府。

富顺郡:元为富顺府【乌伊果】。六年(1373)降为富顺县,仍属州府。东南部的赵华镇有一个巡逻部门。

长宁郡:元为长宁郡【五邑国】属马湖道。洪武五年(1372),降为长宁郡,改徐州府。东南区有美东堡巡逻部。

兴文县:魏源容州【武夷国】属马湖路。洪武四年(1371),降为容县土县,改徐州府。万历二年(1574),兴文县迁址。东北曾有板桥巡检司,后迁至县城两河口,仍名板桥巡检司。

隆昌郡:隆庆元年(1567),富顺、荣昌、泸州位于富顺县龙桥马邑隆昌郡,属徐州府。

宣化县:洪武四年(1371),保存宜宾县,设立宣化巡检司。

高州:元属高州[五邑国],属苏南部。洪武五年(1372),降为高县,改徐州府。郑德十三年(1518),复升为高州,从怀远村迁管中坝。南面有江口巡检司。

筠连县:元为筠连府永宁路。洪武四年(1371),省靠郭腾川郡入州,州降为筠连郡,改叙州首府。十年(1377)省入高县,十三年(1380)恢复筠连县,仍属徐州府。郑德十三年(1518),改为高州。东南部有一个巡逻连。

巩县:袁为主簿,讼属苏南部,明迁巩州【不靠郭】。洪武四年(1371),降为珙县,改州府。

十年(1377)省入高县,十三年(1380)恢复珙县,仍属徐州府。郑德十三年(1518),改为高州。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至县城歇马堡,仍名为盐水坝巡检司。

永宁司:元属永宁路。洪武七年(1374),改永宁之讼,属省;八年(1375)升任永宁傅玄部,十五年(1382)。

自纳西水西迁西治纳西水东,天启三年(1623)弃之,立为叙雍互谅。

太平常的诉讼:袁是大巴的军民驻地。洪武年间废,成化四年(1468)状告太平昌,属永宁傅玄司。桂圆府:元为龙州[武夷国]属广元道,明改称龙州宣威司。洪武六年由永村迁至青川,同年年底重修(1374)。

龙州,仍属广元府,九年(1376)改为保宁府,十四年(1381)改为松潘安抚部,二十年(1387)改为龙州。

二十二年(1389),龙州军民千户搬迁至盘龙坝箭楼山麓,二十八年(1395),龙州军民卫队搬迁,后又搬迁。

龙州,仍属保宁府;宣德七年(1432),改称龙州傅玄部,隶属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底,迁址龙安府。

平武县:郭毅。万历十八年(1590),宁武县定名为郭毅,后改称平武县。东北有明月巡司。

江油郡:元省入龙州,明归江油郡,属保宁府。洪武十年(1377),江油郡入梓潼郡,十三年(1380),复置。

嘉靖四十五年(1567)末设江油县,改建州、保宁府、隆安府。

石泉县:元属成都六安府。洪武七年(1374)直属于成都府管辖,嘉靖四十五年(1567)末改为龙安府。东边的马坪口有个巡检司。马湖府:元是马湖路。洪武四年(1372)末,改称马户土府,弘治八年(1495),改称马户土府。

郭毅平山县。万历十七年(1589),平山郡设为乐安国。东游悔尼西巡。

尼西龙官司:袁尼西是靠郭。洪武四年(1372)末附,万历十七年(1589)迁平山县西。

平宜昌之诉:洪武四年(1372)末,万历迁金沙江以北。

蛮夷之讼附于洪武四年(1372)年底,南方有荣宁巡抚部。

沐川郡守官司:洪武四年(1372)年底,沐川郡迁址,再次寻求沐川郡守的官司。

雷波长的诉讼:洪武四年(1372)末附,二十六年(1393)弃。镇雄楼:魏源芒布路。洪武十五年(1382),芒部府迁址,隶属云南布政司,同年迁南充南七里;十六年(1383)改首席秘书;十七年(1384)迁至芒部军民府,后迁至成化南充。嘉靖五年(1526)改名镇雄军民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址镇雄府。

该管辖权:

强国:袁【不靠郭】。洪武十七年(1384)后废止。

白水江长期官司:郑德十六年(1521),白水江被判长期官司。

怀德昌官司:嘉靖五年(1526),升任协助翟设立怀德昌官司。

维新昌官司:嘉靖五年(1526),母亲升任香斋买维新昌官司。

归化厂诉讼:袁是【不靠郭】。洪武十七年(1384)后废止;嘉靖五年(1526),升义良村为归化魁官司。

静长官司:嘉靖五年(1526),被提拔却在静长官司中了结。

乌蒙军民府:元为乌蒙路。洪武十五年(1382),十六年(1383),十七年(1384)改为乌孟府,隶属云南布政司。

搬迁乌蒙军民府。

该管辖权:

回化州:洪武十五年(1382),回化州,寻废。

乌撒军民府:元为乌撒路。洪武十五年(1382),十六年(1383),十七年(1384)改为五萨府,隶属云南布政司。

迁移乌扎的军民住宅。

管辖范围:西部有克都河和班昭巡逻队,政府领土内有阿关和乌沙巡逻队。

阿杜府:袁是阿杜的头领,隶属乌萨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芒布府,十七年(1384)置阿杜府,后废为乌沙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元是东川道。洪武十五年(1382)迁东川府,属云南布政司,十七年(1384)迁东川军民府,属布政使部。21年(1388)废弃,26年(1393)恢复为东川军民府,从府西南马鞍山迁至宛南山。

该管辖权:

铜川府:元为铜川直隶府。洪武九年(1376),降为直隶州铜川,省以郭琦县为依托入州。

射洪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盐亭县,十三年(1383),恢复射洪县,仍属铜川府。

中江郡:洪武十年(1377),纳入铜川府,十三年(1383),恢复中江郡,仍属铜川府。

盐亭县:

睢宁郡:元为睢宁郡,明以过溪小西郡为依托入州。洪武九年(1376),降为睢宁县,仍属铜川府。

蓬溪县:隶属遂宁府,洪武九年(1376)直属铜川府;洪武十年(1377)入睢宁郡,十三年(1383)迁都蓬溪郡。此后移至县东北,仍属铜川府。

安岳县:元省入小溪县,明复归安岳县,属铜川府。洪武四年(1371),建立为倚郭之州;九年(1376)周浦

废,州直属通川县。

乐至县:元省入小溪县,明改地为安岳县。成化元年(1465),复乐至县,属铜川府。那是郑德九年(1514)。

建都成都,嘉靖元年(1522)改为铜川。

梅州:元【五邑国】属嘉定道。洪武九年(1376),降为梅县,仍属嘉定府。十三年(1380)复升为梅州直隶州,属布政司。东南有鱼镇巡逻队。

彭山县:洪武十年(1377),省入梅县,十三年(1383),恢复彭山县,仍属梅州。

县:元省入梅州。洪武六年(1374)末,单玲县改隶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府,十年(1377)入梅县,十三年(1380)迁单玲县,改称梅州。

青神郡: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府,十年(1377),十三年(1380),恢复青神郡,属梅州。东边,有犁湾巡视员。

琼州:元【五邑国】属嘉定道。洪武九年(1376),降为邛县,仍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1483),复升为琼州直隶州,属布政司。西南方有封闭的巡逻部门;西北方向有一个火井坝巡逻部门,然后向该州南部移动了25英里。

大邑县:洪武九年(1376)直属嘉定府,十年(1377)入邛县,十三年(1380)恢复大邑县,仍属嘉定府。成化十

九年(1483)改为琼州。

浦江县:元省入琼州。洪武六年(1374)年底,浦江县恢复为嘉定府。成化十九年(1483)改为琼州。西边有双重巡逻

组织。嘉定府:元为嘉定道。洪武四年(1371),迁嘉定府,属省。九年(1376)降为嘉定直隶州,省以尤果县为依托入州。东南有金石井巡检司,后废弃。

峨眉县:西南有钟真巡检司,后迁至县内大围山。

夹江县:

洪雅县:元省入夹江县。成化十八年(1482),洪雅县恢复为嘉定府。西边有一个朱庆山巡逻队。

犍为县:洪武年间,从玉瑾镇迁来惩罚非镇。县城四望溪口有巡检司,北面石马关有巡检司。

容县:元为容州省,入陇右郡。洪武六年(1374)年底,荣州恢复为嘉定府,九年(1376)降为荣县。

威远县:元省入龙游县。洪武六年(1374)年底,威远县恢复为嘉定府。十年(1377)省入荣县,十三年(1380)恢复威远县,仍属嘉定府。

泸州:袁【武义国】属重庆道。洪武六年(1373),升为直隶府一省;洪武年间,他从周东东迁草坝迁至金枝。西南部的师鹏镇有巡检司,西北部的李市镇有巡检司。

纳溪县:县内纳溪口有巡检司。

江安县:板桥巡检司位于南部。

合江县:洪武初年,从神笔山南迁至金甘乐山脚下。

九姓龙官司:袁是罗氏党九姓蛮族首领千户。洪武六年(1374)末改为九姓长讼,八年(1375)改为永宁傅玄司;天启六年(1626),改为泸州。

崖州:元为直隶州【武夷国】,属多干寺宣威部。洪武四年(1371)为一省,该省依托国延道郡入州。

名山郡:洪武十年(1377),省入雅州,十三年(1383),恢复名山郡,仍属雅州。

荥经县:进入明于震省盐道县。洪武初年,荥经郡恢复,仍属雅周。

鲁山县:元是鲁山县和省。洪武六年(1474)末,设立鲁山县,属雅周。在西北部有一个林冠巡逻队。

百丈郡:洪武四年入名山郡(1371)。

平茶洞头领之诉:魏源对榕江支子平茶洞头领之诉,属泗州宣威司。洪武八年(1375),平茶洞之讼分,改酉阳傅玄司;十七年(1384)直属布政司。

柯宅副都督官司:洪武早年买过柯宅副都督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