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煜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为什么能得到雍正帝的青睐?

雍正年间,李伟原本是一个汉字都不认识的乞丐。是雍正帝收留并培养了他,最终使他成为了一名省级官员。但在历史上,真实的李煜不是这样的。

得益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傕为官的影响,很多人对李傕这个人物比较熟悉,剧中李傕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而这两部电视剧,对李伟出身和人生经历的描述基本一致,都设定为出身贫寒,年少时流浪街头。因为机缘巧合,他们崇拜当时还是太子的雍正,一步步获得信任,最终得到重用,成为雍正的宠臣。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李煜,虽然真的是雍正的宠臣,但从出身和身份上来说,与电视剧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李伟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李煜。

电视剧《雍正王朝》,第一集就开始出现李伟。当时的雍正太子和十三弟黄天骏奉命前往江南筹款赈灾。在黄河附近,他们遇到了李伟、高福和小崔,他们仍然是乞丐。

之后雍正收留了这三个人。此后,李伟成为雍正的臣子,在随后的剧情中,也出现了李伟这个人物。

那么,历史上的李煜,真的曾经是一个沦落到街头乞讨的小乞丐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李逵不仅不是乞丐,还不至于沦落到沿街乞讨。他是一个严肃的富家子弟。

据史料记载,李傕出生在江苏省丰县,也就是现在江苏省徐州市直辖的丰县,而李傕的家在当地还是一个小富户。

没有记载他有多有钱,但是李伟长大后,第一个官位,是用钱捐的。从这一点可以证明,真实的李伟家庭情况比普通人好很多,至少属于衣食无忧的小康家庭。

如果李傕真的是乞丐,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怎么会有钱捐官?

除了这种不同的背景,对李维真实文化水平的解读也存在一些偏差。《雍正王朝》第六集,已经去四川当县令的李伟给雍正写了一封信。信中满是错别字,雍正笑称之为“天书”。

这个设定直接把李伟定性为不识字的人,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李煜虽然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他的家庭完全有能力支持他读书学习,二是他的第一间办公室虽然是用钱捐的,但不仅仅是有钱。

清朝捐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当时康熙为了筹钱,因为国库空虚,所以启动捐官制度,但当时正是用兵之时。

不过,捐官虽然是花钱买的,但还是有一定的文化要求的。至少在康熙时期,至少你得读书。只是后来负责这件事的那些官员只认钱不认人。李敖捐的第一个官位,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的袁外郎。

所谓的员外郎,其实只是一个空缺的职位,属于官职之外的一个郎官,相当于后备。他平时的工作就是协助官职处理一些复杂的事务。

但即使是假工作,也不代表你可以不识字,说明李伟不是文盲。还有就是讲的是认识李煜和雍正的过程,历史也和电视剧不一样。

电视剧中,李伟在黄泛区认识了雍正,随后在王宓当了仆人,并逐渐取得了雍正的信任。先是被发配到四川工作,然后步步高升,最后成为朝廷官员。

其实李傕捐员外郎的时候,是在康熙五十六年,他担任员外郎不久,就进入朝廷,担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康熙五十八年,因工作表现良好,被提拔为民政部博士。

也就是说,李傕早期的任职和升迁基本上与雍正这位太子关系不大,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政绩和能力提拔起来的。

但也正是由于李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当时雍正的重视,为日后雍正登基后李伟事业有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李傕在财政部工作时负责管理库银。当时有个王子,收的每一千两银子,就拿十二两。他还美其名曰“苦平银”,意思是这十二两是误差,实际上却进了他自己的口袋。

对于这种现象,如果是别人,大概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负责管理金库的李伟却表示不甘心。他多次劝太子不要中饱私囊,无奈,太子根本不听。

没办法,李薇就在仓库的走廊里,放了一个柜子,柜子上放了一张纸,写着“一王赢钱”,意思是这是太子的盈余,这样一来,太子的非法收入就公之于众了,最后,太子羞愧难当,就停了这笔收入。

而这件事,雍正得知后,对李傕这个不畏权贵的小官佩服不已,从此开始逐渐欣赏李傕,这就给了李傕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

李伟受到了雍正帝的青睐。李伟受到雍正的重用,成为他的心腹大臣。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历史都是如此。那么他被青睐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官位升得很快。康熙去世前,李伟还是个小郎中,但雍正登基之初,就马上被提升为直隶总督。

这还不是全部。刚封直隶邮路,雍正还没上任就被任命为云南盐邮路。按照大清制度,户部郎中的军衔是从五品,直隶邮路是从四品。至于云南盐邮路,是从初三开始的。也就是说,李傕从康熙死后被带到雍正,不到一年的时间,官位甚至连跳了好几级。

而这还不是李伟的结局。李傕在云南偃师道工作不到两年,就被提拔为云南布政使,军衔二等,相当于现任巡抚,负责云南省的财政税务。

后来李伟像火箭一样升官,担任浙江巡抚。到雍正五年,李伟已经是浙江巡抚了。

五年多的时间,李伟从五级博士晋升为两级省长。这种升迁速度在整个雍正王朝都是罕见的。

雍正后期,李傕先后被封为兵部尚书,兼任刑部尚书,同时加少府太子的爵位。除了官位的迅速上升,李伟的得宠还体现在雍正对他的态度上。

众所周知,雍正帝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对大臣的要求极其苛刻。赞美的话不多,大多是劝谏的话,但是对于李傕,雍正什么都喜欢。比如雍正对李伟的评价,在《清史稿》中就有记载。总体来说评价还是挺高的。

无论官职还是态度,李傕在雍正面前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宠臣,受到雍正的重用和信任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伟确实能力很强。从李伟的履历来看,他做得最多的工作与盐政有关。比如他在云南的时候担任云南盐务驿道,后来被提升到云南,也是负责盐政。包括他刚当上浙江巡抚的时候,也是浙江的盐使,负责整理盐政,调查私盐。

盐政一直是古代王朝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命脉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无论哪个皇帝都会非常重视。

李傕主政盐政后,在云南和浙江都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在处理私盐泛滥方面。李傕接连消灭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几大盐枭,终于使官盐畅通无阻。一个为国家赚钱的人怎么可能不被雍正所爱?

况且李傕除了盐政相关的工作,还擅长抓贼。雍正四年前后,江浙交界的太湖水域,各路盗贼云集于此,烧杀抢掠,让过往的商贾和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而李傕上台后,更是充分利用各种招数,或渗透盗贼,或拉拢分化。总之,他最终扫除了在当地横行多年的盗贼。当时雍正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对李伟大加赞赏。

政务能力强是李傕能获得雍正青睐的表面原因。毕竟这样的官员,只要不是昏君,都会重用。况且李傕有个习惯,这是他信任雍正的根本因素。这个习惯就是他会逐字逐句的复述给雍正,不管是好是坏。

比如李唯楚被任命为滇盐驿道的时候,一直和他关系不错的伊王(也就是老十三)在李傕离开之前,告诉他不要辜负他的使命,给了他二百两银子作为赏钱。

又一翻,李伟把他和老三之间的对话,一字不漏地打给了雍正,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哪个皇帝不喜欢这么老实的仆人呢?尤其是像雍正这样疑心极重的皇帝。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每次李伟都会把他和其他大臣的对话以及发生的事情告诉雍正,越是这样,雍正越觉得李伟忠心耿耿。久而久之,雍正自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信任。

李傕的结局李傕是雍正时期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雍正帝之前的名人。雍正后期,还给他配了射手剑,雍正帝还安排画师给李伟画像。

不仅如此,李伟在雍正晚年调任兵部,被封为少府太子。同时被雍正允许骑马进入紫禁城。一切都说明了李傕是如何的受宠,但是雍正死后不久,一切都很快发生了变化。

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驾崩,李傕哭得匍匐在雍正帝的灵柩前,以至于几次昏厥。继任的乾隆皇帝感受到了李伟的贡献,还将雍正用过的朱超赠送给了李伟。

此后,甘龙把控制北方洪水的任务交给了李伟。为此,李傕不辞辛苦,行程三千多里,实地考察后,一一打了甘龙。乾隆三年,李傕最终积劳成疾,不久后去世,享年51岁。

到了这个时候,乾隆对李伟的态度是可以接受的。他不仅在李傕死后谥号“敏达”,还特意派人到李傕故里“出钱茶酒”,祭奠这位为大清实干的官员。

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二年,中国南方的乾隆皇帝在游览西湖畔的花庙时,看到当地民众为纪念李伟而竖立的一尊李伟塑像,顿时当场暴怒。盛怒之下的结果是,乾隆不仅对李逵作了极低的评价,还下令人将李逵塑像就地焚毁。

曾经被乾隆称赞的李煜,为什么几十年后乾隆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其实很简单。父亲雍正支持的就是他反对的,这是乾隆心里的话。

这一点,在乾隆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一开始信任张的雍正,在乾隆登基后就没有好下场。

雍正死前,张被授予死后分享祠堂的权利。但乾隆即位后,实施起来异常艰难。最后,因为这件事,张给留下了一笔财产。

还有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太子,比如皇帝八子尹贵,皇帝九子尹贵。雍正即位后,都一一定罪封禁。

到了乾隆时期,这些铁案被一一推翻。乾隆皇帝释放了这些叔侄,为他们平反,彻底推翻了父亲雍正过去定下的一切。所以雍正时期的名士李傕自然会成为乾隆打击的对象。

当初乾隆只是因为面子,并没有对李伟怎么样。但登基几十年后,随着统治的稳定,乾隆自然会对李傕动手。

更重要的是,乾隆一生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的三明治技艺无与伦比,但百姓并没有为他建庙。一个小朝臣,李傕,被百姓公然顶礼膜拜。自视甚高的甘龙怎么受得了?所以他们为了泄愤,只能把李威这个偶像给拆了。

但是,李傕到底是好官还是坏官,自有公论。至于乾隆是不是好皇帝,那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