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历来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唯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最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机和经济根源。因此,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世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和影响着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一个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的角度,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态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最密切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思的能动性。因此,社会意识根植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和语言一样,是由于生产中交际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一种“纯粹的动物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本能”。经过长期的生产和交流的发展,伴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的原始形态——思想家和僧侣。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迟早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都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无论如何变化发展,其根源都深深地埋藏在经济事实中。比如原始社会,人们只有简单的民族公有制概念,不知道什么是“私有制”。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的概念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意识形态也随之产生。可见,认为人一直都有“自私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简而言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和心理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但是,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反映社会存在,有其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此外,历史上也有案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都是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可以领先发达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各自的历史传承。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决定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也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都有自己系统的、连续的历史链条,所以它们有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动态反应。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而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它必须具有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和价值,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起着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思想本身不能成就任何事。要实现思想,我们必须诉诸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因此,一个社会意识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与其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

正确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一切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文化,都能够起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根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把经济领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来,把生产关系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并把它看作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进而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第一次解决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分”和“结”这两个观念,对理解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