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文物纣王寺历史简介

纣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免费入场,免费停车。

周初《晋书·卷五十八·传二十八》流传;《元史·卷三十九·编年史三十九·舜帝二》记载,元三年三月,追封周初为王,“归海,晋周初封为应义吴郑慧王莹。”(来源:新浪博主:宏观关于深美)

纣王庙,历史上是为纪念山西、山西、山西将军而建的专门祠庙。3月25日,1982,“纣王庙及碑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宜兴市政府拆除了纣王庙北侧的居民楼,修建了下沉式广场,并新建了一座四柱三飞檐的石牌坊。沈鹏和吴冠中写了标题,而欧阳和写了标题。在广场的北端,有一幅由紫砂工艺师徐秀棠制作的“三除四害”大型浮雕屏。

寺庙陈设

在广场的南端,拱门的南面,有另一个拱门。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分别是“宜兴纣王寺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和“宜兴纪念碑博物馆”,旁边还嵌着一个省级纪念碑。在大门的两端,有一对古老的门狮。进门之后是第一个进院,面对舞台的后面。在东门廊下,展示了一些石雕,包括一个高大的战士雕像。我说不出日期和目的,所以请把它弄对。

该寺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原名“周孝侯寺”。南宋时在绍兴赐名“英烈寺”,元代加冕为王,故称“纣王寺”,又称“周侯古寺”,历代都有修建。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清朝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至五十五、光绪六年(公元1880)和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0)

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重建,抗战初期保存完好。1966年,庙前牌楼被拆除,庙内作为宜兴制药厂的办公场所。1983年,药厂将正厅移交给县文管委。4月30日,1994,纣王寺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开业,总投资近84万元。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改建剧场600多平方米。正殿重修周初塑像,正殿东、西厢房陈列周初生平事迹。赵朴初题写“周孝侯庙”匾额。

穿过舞台的门口,进入第二个庭院。院北为台前,南为正殿,东为周培源生平史料陈列馆,西为宜兴民间文物陈列馆。与纣王庙上的铭文相比,这两个小展厅没什么可看的。大雄宝殿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其立柱由花岗岩、阳山石、青石等材料制成。

正殿“孝堂”匾额,杨题写;庙里的匾额是“别人仰慕的第一人”,是尹瘦石题写的;“英雄凌云”,魏天池的称号。大殿正中左右端坐着一尊雕像,大殿内的两面山墙上有打老虎和剁饺子的图画。还有唐、宋、元、明、清的18铭文。正殿碑刻中,最著名的是正殿西墙下并列的两块石碑,分别是“周孝侯碑”和“宜兴周孝公庙”。委托陆机撰写和王羲之书《周孝侯碑》。

正殿后面是三院,南面是师泽殿,建于明代。馆内分为“周初生平事迹陈列馆”和“周穆敦史料陈列馆”。展览以图文为主,鲜有出土墓砖或文物。纣王寺正殿东西两侧的碑廊是2000年新建的,展示了80多幅从唐代到清代的碑文。其中有著名的唐女碑(见上图“石真女墓”)、苏颂东坡楚歌碑、曾白生平碑、云志法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