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怎么办?不要滥用抗生素

现在有NDM-1,可以抵抗所有抗生素。真的让人觉得朝不保夕。也许有一天人类患病后将无药可用。面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性,如果能找到根源,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细菌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前者是指细菌的先天耐药性,后者是后天生活环境产生的。比如人类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时,不断杀死大多数敏感菌株,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取代敏感菌株,使得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虽然存在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但获得性耐药已经成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当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科学家认为,治疗细菌耐药性,只能用更致命的药物消灭耐药细菌,这就是大棒政策。因为人类可以用科技的力量战胜一切,何况是小细菌。这不仅是一些主流科学家的想法,也更符合大量制药商的利益。在这种思路下,新药的研发层出不穷,针对细菌耐药性特点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有两个生物学和药理学原因。一种是细菌基因组中抗生素作用靶点的基因突变,使抗生素失效。第二,细菌获得了编码特殊酶的基因,这种酶可以分解抗生素,使其失去活性。这样的基因就是耐药基因。这个基因位于细菌细胞中称为质粒的环状DNA上。质粒可以从一种细菌进入另一种细菌,耐药基因也可以从一种细菌传递到另一种细菌。因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化学家保罗·赫根罗特(Paul Hergenrother)找到了一种从细菌细胞中驱逐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的方法。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可以开发更新的药物来消灭耐药细菌。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可以通过针对细菌赖以抵抗药物的酶来杀死耐药细菌。比如,β-内酰胺类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有些细菌会因为灭酶或灭酶而抵抗抗生素的进攻。英国研究人员在南亚发现的耐药细菌和这次的英国患者是一种带有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细菌,因此被称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无效,包括最强效的碳青霉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