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鱼鳞书发展史
据文献记载,这种地图集于南宋邵熙元年(1190)开始在漳州等地编制,明洪武二年(1369)在全国广泛推行,进入清代后逐渐废弃。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浙江富民、偷税漏税之弊,派周铸等164人到浙西核实田地。并编制了松江鱼鳞图集。第二年,郭派淳等人巡行各县,全面清理土地,核实田地,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县的税粮多少,把一个县分成几个区,每个区又根据土地的自然形态分成几块。粒长率长且先测,以田间为主。字号排列,详细列出了陆域地形、四界、土质和上中下关税。有些地图集还有“分庄”一栏,用于转让粮差或买卖土地时分析父子财产。各州、县、首府、府县将编制辖区内的野外地图,按行排列,制成鱼鳞总图集。年底各州县会编一本统一的书,编成总书。图集一式四份,存放在县、政府、部、工部。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登记项目而言,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土地登记簿。它的建立为税收的征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税储或免税生产的弊端,保证了政府的税收,增加了耕地和税收。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为366.77万多公顷。到24年,增加到387.4万多公顷;税收只有稻麦,从洪武十四年的二千六百一十多万石,增加到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多石。《鱼鳞图册》的编撰,对于巩固一个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