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的历史评价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勇敢顽强的。他们大量杀伤日军,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层和一些高级将领的作战指导不当,在消耗敌人的同时也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据军委统计阵亡士兵254628人,加上伤员40多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战役中只是单纯的防守阵地,与日军作战。
中国幅员辽阔,日军可以避开我们的阵地和设施,但日军惯用的战术是迂回包围。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作战指导也存在不足和失误:兵力分散,防御战斗在连续一线阵地进行,兵力相继使用,缺乏强大的战略后备兵团;在战斗中,他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跟随敌人的行动。很多措施类似于“挖肉补疮”;在指挥系统方面,受人事关系影响很大。很多部队的部署不是根据作战需要,而是根据派系、资历来部署的,位置也不适合自己的部队,造成了“房子下架,床叠屋”的弊端;军委的命令和报告传递到基本战略单元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五级,必然会耽误战机。
当时的第九战区总司令陈诚在《个人回忆》中写了《武汉会战的教训》,比较现实。
他认为:
“(1)指导计划要根据各个时期的情况而变化,但如果经常变化,就会使作战部队无法遵循。这场战役最高指导有这个劣势。
(2)指导计划应关心部队的现状和力量,特别是在持久战的基本原则上。看来要提前考虑了,否则很难到处跟踪敌人,进行战斗的试探性处置。比如武汉退赛的时间本来定在8月底,后来改成9月18,再改成9月底和双十节。直到10年10月20日,领导还在武汉。于是,打了几个月的破军不得不在金牛、保安线上苦苦挣扎,以致日后转移不能按计划进行,陷入溃败。
(3)没有训练的部队永远不能打仗。这次墓基一见敌人就塌,影响整体战斗,更是不计其数。
(4)给敌人以良好的装备,以诱敌到山上决战。一到山上,敌人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结果和我的不相上下,精神抖擞的来就成功了。如万家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