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简介

觉圣寺大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故称“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心的巨大框架上。它全身黄色,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盒米,钟身光洁,无裂纹。内外铸经230184字,铸造工艺精湛,是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瑰宝,冲击它,音色好,衰减慢,流传远。轻轻一撞,清亮悠扬的声音,回荡了一分钟。猛烈的撞击,响亮的声音,持续了2分多钟,方圆5o公里外都能听到。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到最佳值,所以经过500多年的撞击仍完好无损。这个钟的悬挂方式符合力学原理。挂钟的木框由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钟挂在主梁上,靠的是一根铜钉,长一米,高14 cm,宽6.5盒米。钉子虽然承受几十吨的剪应力,却安然无恙。钟内外铸有经文,包括佛祖菩萨佛经、托米十二先天咒经、内妙法莲华经、钟唇金刚股经、普劳(钟牛)刻的楞严咒等。佛经有17种,都是汉字楷书。当初,明成祖为了弘扬佛教,使佛经流传久远,在钟上铸了这么多佛经。钟上铸有超过23万字的佛经。钟声一响,字字发响,相当于念了一遍经。自然,功德无量。15世纪初,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迁都北京后,建都有三大工程,即旧官、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大钟宣扬“功勋”。钟铸后先挂于宫中,明万历年间移至满居集,清雍正十一年移至觉圣寺。钟内外铸有杨雯楷书佛经,是明初书法艺术的杰作。大钟铸的经书几百年来被误传为《华严经》,故称“华钟燕”。近年来发现钟上有八种经书,即佛、佛、菩萨、火眼金睛的佛经,但没有华严经。钟铸造精美,钟形弧度多变,通体无打磨痕迹,充分体现了铸造工艺的高超、精彩和独特。

明代永乐大钟采用泥模法铸造(中国传统三大铸造工艺之一——泥模法、铁模法、失蜡法)。先在地上挖一个大洞,用植被和混凝土做内壁,涂上细泥,在细泥上贴上写有经书的宣纸,刻上阴字,加热烧成陶塑,再把外塑做得一圆一圆。铸造时几十炉同时开炉,炉火完美,金花飞溅,铜汁流淌,金属液顺着泥槽灌入陶模,一次铸造完成。永乐大钟铜质优良,致密牢固,合金纯度精美。这个钟含有80.5%的铜,16%的锡,以及铅、锌、铁、硅和镁等其他元素。这一构成比例与《考录·公基》“六气”下“中鼎之气”的记载十分相似。钟壁薄,经得起重击,音质世界闻名。钟铸好后,等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然后沿路挖沟引水,溅水结冰,再开始搬运;时钟在路上滑行了几十英里才到达宫殿。然后在冰丘上滑行,然后建一个钟楼,挂在屋顶上。春天解冻后,借土挂。钟架有四臂八叉,钟钮分为上下两段,中间用钉子固定在横梁上。用木杵轻敲,会发出震撼的钟声。永乐大钟在德胜门内钟铸造厂铸造。铸造后存放在韩晶厂(遗址在松竹寺),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才迁到西直门外的曼居集挂起,并专门为其修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有六名僧人专门敲钟。据阿明人姜异魁说:“它日夜不停地敲打,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声音。其声忽明忽暗,远则近,时有异钟。”

永乐大钟在曼居基挂了20年左右。到了明末,人们看到它躺在地上。清朝八通、雍正十一年(1733),经过朝臣一番论证,根据阴阳五行生克理论,认为钟属金,北属水,金水相和。所以应该放在北京的北面。于是雍正帝最终决定将此钟安放在“北京干边,圆明园日边”的风水宝地觉圣寺。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才完成。乾隆皇帝的题词“华严爵海”高悬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座大钟,寺庙后面专门设计了一座两层的钟楼。上层是圆形的,下层是方形的,楼里有一架梯子盘旋着。钟楼四面都有窗户,光线充足,能见度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旋钮和钟体顶部。挂钟的架子由粗大的木梁制成,其四根立柱的顶端向内倾斜以分散力量,因此结构合理,所以历经200多年也没有倾斜或歪的迹象。为了降低钟架的高度,在钟下挖了一个深70厘米的八角坑,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钟内壁上的字迹。据专家介绍,永乐大钟有“五绝”。首先,它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第二,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数量最多的大钟。时钟美妙动听的声音是第三好的。一位声学领域的权威人士对永乐大钟的钟声写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典雅感人,寿比南山”。科学的机械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招。永乐大钟的挂钮是用一个铜钉连接的,这个铜钉和钟体比起来很小。穿钉虽然小,但刚好在可以承受40多吨的剪应力范围内。永乐大钟的第五大奇迹是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历史甚至远比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就有了编钟,编钟由木头、竹子或陶器制成。它们是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听音乐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和节奏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钹、编钟、编钟、编钟。“钟鸣·石鼎”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力地位的象征。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功名地位等级,如天子宫挂(四面挂)、王侯挂(三面挂)、卿大夫挂(两面挂)、石特挂(一面挂)。礼乐制度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战国大诗人屈原有诗“黄忠灭,瓦夫雷动,贪人自大,智者不明”。既反映了当时礼乐崩溃的社会状况,也说明了古钟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中华文明高贵、公正、睿智、美好的象征。到了秦朝,象征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再次出现——钟超。由于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侣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后来的朝代竞相铸造各种各样的钟,如钟超、佛钟、道钟和岳重。如今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座集中国各种古钟于一体的巨钟。明清时期,大钟寺的僧人每次辞旧迎新都要鸣钟108。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小时;第二,因为佛教认为人有65,438+008种烦恼,如果你在65,438+008敲钟,人听钟后可以摆脱烦恼。如今,为了保护永乐大钟,同时使游客能够欣赏到钟王的美妙声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每天鸣钟三次。每次钟声响起,都能在太阳穴回荡70秒。

过去,大钟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们朝拜和参观的地方。北京市人民政府1957公布大钟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建了一个古钟博物馆,现在收藏了180多件古钟。多为明清古钟,花纹造型精美。其中一个原始社会末期制作的陶钟,据说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各类古钟,不仅对研究中国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断代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代表了当时铸造、声学、音乐学、力学的高超技术水平,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科技的珍贵资料。

/dswk/jsc-5.htm

追寻永乐大钟

.....最珍贵的永乐大钟。强烈、雄伟、厚重、明亮,覆盖了百里北京,有着历史深处的神秘感和沧桑感。这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吉祥喜庆的声音就会被庄严地引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