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改谢是什么姓?
谢——黄岩后裔的姓氏中国最早的姓氏典籍《施本氏》中说:“谢,任氏,黄帝之后。”《国语·于今》中有“黄帝子孙二十五人,十四人有姓,为十二姓(即12胞族)”,第七名为任。据《左传·隐居十一年》记载,任氏之下有十国,其首为谢国。夏商时期,谢相对弱小,几乎无人知晓。到西周末年,将叔父沈伯改为谢,只有“谢”的记载。申博,炎帝后裔,姓蒋,原封于陕西、山西之间,后改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在沈伯出使中国之前,宣王先派伯胡等官员灭了谢国,用当地的谢人做劳工,在谢国旧地上建谢邑,作为沈国新首都。当时的大臣尹吉甫为此写了一首诗《高松》,后来收录在《雅诗选》中。谢国死后,一些中国人留在了当地。大多逃亡,以国为氏,为谢氏。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出兵攻沈。不久,申国被灭,居住在谢城的人以夷为氏,也姓谢。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和颜良的后裔两个谢氏家族。那么,今天古谢国的都城在哪里呢?由于早期文献没有明确记载,谢毅有唐河、南阳、信阳、汝南、罗山、兖州攻宫丘(今山东宁阳)等六处。唐河和南阳的论述虽然丰富,但仍需进一步考证。另外,谢氏也是少数民族改的,也是河南人。据《旧唐书·文远传》记载,卫州(今河南卫辉)太守谢衍的祖先郑潇原籍鲜卑。姓志乐,后改为谢。早在西方周末至春秋时期,除分布在今天豫南多地外,一个谢氏家族迁居山东,一个谢氏家族作为申国遗民被迫迁居湖北京山,另一个谢氏家族迁居湖南姜水,后部分融入壮、瑶民族。战国时期,河南谢氏一个分支溯长江三峡以西,迁至四川伏陵,后又分为三个分支:一个分支在三国时期迁至蜀县,晋代部分人迁至陕西凤仪县;一个迁到云南永昌县,后来发展成当地姓氏;一组迁到四川彭水、贵州北部,与当地的普人、越人通婚。到隋唐时期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大部分融入布依族,部分融入水族、苗族。汉代谢氏聚落增设会稽县(今江苏苏州),后迁至,即浙江绍兴、下邳(今江苏郫县)、江西九江、(今湖北枣阳)、柯(今贵州)。其中,谢在会稽县人口繁盛,一直颇有声望。到了晋代,陈郡(今河南淮阳)的谢氏家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有(今河南太康)的谢氏和(今江西万载县)的谢氏。唐末,河南固始谢氏随王超、王入闽。永安谢氏家族清溪族谱说:“祖上是光州固始人,自试迁泉州安溪县永安前入闽。“同期又有一个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来到福建,后从宁化迁到江西县,明朝洪武四年(1371)迁到梅县(今广州梅州市)。一个从宁化搬到广东大埔,再到梅县。到清朝时,谢氏家族不仅遍布中原和南方各省,而且发展到北方和东北的一些省份。谢移民始于明代,多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迁入台湾省,后传播至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部分直接走向海外。如明代天顺年间,汀州人谢下海取盐,漂流到西安(今泰国)并在此停留。如今,海外谢氏华人主要分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大洋洲、苏里南等亚洲国家。谢氏宗亲为加强宗亲团结,谋求福祉,于8月1977成立世界谢氏宗亲会,并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设立分会。世界谢氏宗亲会办公室设在台湾省,理事会为谢汉儒。在中国历史上,谢最鼎盛的时期是从三国到南朝的360多年。尤其是东晋时期,王、王长期把持政权,被称为贵族世家。由此,成为高门世家的代名词,谢等历史名人也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而且几乎都是人。仅从东晋到南朝的270多年间,就有60个左右。383年,晋朝大臣谢安运筹帷幄,使其侄儿谢玄、弟谢石率领8万水师抵御前秦福建90万大军,在肥水中大获全胜,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辉煌战例。在东晋,有音乐家谢裳,女诗人谢导,作家谢惠连和谢庄,诗人谢月照。其中,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一个流派,被誉为“大谢”;谢月照是永明作家中成就较高的诗人,后被称为“小谢”,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有诗人、谢翱,元明有学者谢,明代有文学家、谢,清代有航海家谢。近代历史上,谢的杰出人物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著名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谢、临床放射科医师等。旅居海外的谢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泰国著名实业家谢淑思被泰皇授予四等皇冠勋章,以及集团董事长、郑达步攀集团创始人谢亦初、艾市议长、前市长谢启昌、儒家哲学家谢伯承等。旅美学者谢益谦、苏利南国有财政部长谢欣、瑞尼车王谢剑龙等。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研究,谢姓在当今中国最流行的65438000个姓氏中排名第2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