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火车站的历史沿革
9月23日,1899,吉焦铁路开工,采用分段修建通车的方式。1901胶州4月8日通车;1902 6月1开至威县;1903 4月12开至青州;1903年9月22日开至张店;65438+6月1、0904、全线和张博支线同时通车,正线里程441.4 km(含张博支线)。
根据胶澳的记载,德国人投资5290万马克修建吉焦铁路,大部分用于购买德国的设备和机车,征地只占总投资的4%,几乎是免费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05到1913,吉焦铁路共运送旅客812.7万人次,货物556.7万吨,盈利19506万银元。
1914日本侵占青岛后,夺取了这条铁路。1915至1921期间,吉焦铁路* *运送旅客15988万人次,货物10357万吨,日方从中获利18856千银元。
1922,1922年2月5日,中日两国签订《山东未还铁路详细协议》,约定日本政府必须向日方支付4000万日元,吉焦铁路才能赎回。6月1923+10月1日举行交接仪式,吉焦铁路局成立,但这条铁路的运输权和财权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吉焦铁路在德国修建时,全线有55个车站。1914日据后取消5个车站,1923中国光复后增加到54个车站。高大的半木制装饰山墙突出了一个厚重的钟楼,钟楼位于亨利王子路(广西路)和霍恩索伦路(乡村专用)的轴线上。火车站建筑平面呈之字形,主体为二层建筑。票房和值班室在两边,办公室在二楼。35米高的车站钟楼沿袭了德国乡村教堂风格,车站下部垂直开着三排两组薄窗户。钟楼的基座、窗户、门沿、山墙、塔顶都用粗糙的花岗岩装饰。该建筑有陡峭的双坡,四坡屋顶覆盖着中国杂色琉璃瓦。车站正门有十多级石阶,使建筑处于一个视野开阔的空间。老火车站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车站的客运量不断增加。1991新增吉焦复线铁路工程,青岛火车站扩建,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原址改建。原火车站北侧新建一座两层的大型候车楼,南楼在原站址南侧按原风格改建。新钟楼加高了3米,是为了与新候车楼的比例相协调。如今,青岛火车站已经装修完毕。火车站改造后,实行现代化车站管理,接近机场管理服务水平。外观也将保留德国风格的特点,时钟建筑和候车室将被保留。难能可贵的是,总体要求是保留德式风格。从外观上看,三座站房都保持了原老火车站的欧式风格,红瓦黄墙,白色的雨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因为新火车站东、西、南三面都有车站,只是中间拥抱站台,只留北面作为列车出入口。从高处看,U型布局非常明显。
改造后的火车站将成为吉焦铁路大量动车组的起点,到发客车总量将达到每天131对,远期将达到每天188对。青岛火车站开通后,可发送旅客列车70余对,是老火车站的2.6倍。它每天可以运送多达40,000名乘客。到2010,青岛火车站日发送旅客8万人,是原能力的2.7倍。
据悉,青岛新火车站于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新火车站的建设是中国四个火车站中最好的。唯一的欧式火车站,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风雨棚,最大的地下候车室,最高标准的贵宾室。面貌焕然一新的青岛火车站成为中国“最好”的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