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镇的历史演变

北斗镇曾是八步三“东罗社”和“梅里社”的活动区。1715年有客家移民开垦老眉庄(今西洲乡)。根据北斗镇寺庙的建立日期,大约在康熙末期有汉族人居住。东罗街,位于西洲乡九美村,形成于乾隆初年,后在战乱和水灾下在北方宝都建立了城街。以殿安宫为中心,街道呈现“井”字形轮廓,分为东、西、北、南五个街区。这是清朝第一次城市规划,然后在宝都街重建了原本建在东罗街的罗清书院。

北斗是南彰化发展的中心。东洛溪与陆港相连,成为陆港经济圈。水运方面,可达鹿港、临皮埔(今南投县竹山)、西洛。陆路交通方面,向东可经赤水进入南投县,向西可挖至番仔(今彰化县方圆)。是山海的交汇点和交易中心,是陆路交通和陆路的中心。最繁荣的时期分为早市和下午市。上午市场老板卖山货,下午市场老板卖海鲜。两个城市结束后,东罗开基祠堂滇安宫前广场的北斗夜市开始营业,可以说是台湾第一个夜市。北斗的衰落是从鲁刚的衰落开始的。除了淤塞,1860开埠通商的鹿港不在其中,使得鹿港失去了与台湾省其他商埠的竞争,属于鹿港经济圈的北斗也受到了影响。然后北斗被洪水和回鲁袭击,东洛溪河道改变,最终驱散了北斗街的辉煌景象。

日据时期,北斗是北斗县一街七村的行政经济中心。北斗从一个完全的商业功能变成了一个兼具商业和行政功能的城市。此时的北斗不仅机构满座,也是继台中、彰化之后,台湾中州拟定的第三个城市规划。日据时期,北斗据说有“三员”:一是警察,北斗是行政中心,有很多警卫。其次,作为教师,北斗是北斗县最重要的教育中心,很多居民都是从商转教。北斗出了很多校长。第三个是肉丸。北斗的肉丸一直是北斗的传统菜肴,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北斗虽然有行政功能的加持,但在其他方面是不利的。北斗和西洛之间的河道太宽,所以在原规划中没有经过北斗,而贯穿北斗的铁路被认为是不利发展的主要原因。与贯穿北斗的铁路开通后发展起来的城市相比,北斗没能赶上这个潮流。最明显的是,在与北斗相邻的领域,北斗的转运功能被分散开发。除了交通因素,日据时期的工业也是北斗不如彰化其他街村发达的原因之一。同时,彰化县的美以纺织起家,西湖、二林、溪洲以制糖业起家,种植园以凤梨业发展,但北斗缺乏产业辅助。以北斗和元林为例。日据初期,北斗是南漳最大的街村。1925之后,园林街道人口超过北斗,差距越来越大。

光复初期,北斗还是台中县北斗区署下属的一个指数商圈。后来撤销了地区部门单位,北斗的行政功能也就丧失了。后来,西罗桥推动了北斗在贝瑞的发展一段时间,但后来建成的中山路从相邻的汕头穿过,但北斗立交直到2002年才建成。今天,它仍然是北斗地区四个城镇的商业中心;由于行政区域较小,北斗镇人口在全县排名仅为18,但人口密度却排在全县第七位。

日据时期糖铁经营,旧名宝豆。这水曾经属于东洛。那是独水溪一条支流上的河港,有船只与内地来往。因此,它是彰化县南部的一个重要地方。清末时,四周有竹篱,有窄门。栅栏里的染坊、糖厂,生意兴隆,仅次于鲁岗。所以当地出现了“一屋二鹿三”。北斗镇原来的地名是东洛,最早的集市是老社贤村,建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东洛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西洲乡老眉。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由于张泉战事激烈,旧市场的房屋和田地全部被毁。道光元年(公元1821)才在贺州宝斗村又建了一个市场,改为宝斗。因为南边的云林县有斗六门,我们取了“南方六星北斗”的占星含义,改成了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