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历史传承
一是理想信念从盲目冲动转变为理性务实。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个人崇拜和本本主义盛行,政治和精神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处于不加思考的概念化状态。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伟大事业,使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开始理性务实。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将其与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实现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劳动者从改革开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央先后提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新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实践与全国人民追求科学发展、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公正理论体系,广大劳动者对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充满信心。我省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显示,94%的职工认为“我国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92%的职工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充满信心。在调查和讨论中,工人们高度评价了江苏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由衷地为此感到自豪。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显著提高了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二是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向开放包容创新转变。30年前,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民,处于严重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创新精神和能力受到严重束缚。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人们思维的僵局。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科学思维、务实创新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推动了又一轮思想解放。近年来,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进一步促进了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习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受到社会的尊重。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员工人数逐年增加,民主、公平、和谐、生态的理念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现代文明中的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劳动者所接受,特别是外来文化经历了从陌生到逐渐包容的过程,劳动者的文化审视能力和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各级政府和劳动者的广泛认同。所以可以说,30年来,员工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包容、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人生目标从为生存而求温饱转变为求繁荣发展。3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从“温饱”到“小康”,从“生存”到“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10%,经济总量从13的世界排名跃升至第四位。我们都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我国人均GNP只有379元,但到2007年,我国人均GNP已经达到18700元左右,剔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先说反映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57.5%,2006年下降到35.8%,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江苏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少数市县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从主要为生存而求温饱转向追求发展,走向富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成为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建设、发展、进步成为广大劳动者思考问题、人生目标和工作内容的主要方面。
第四,价值取向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变。改革开放前,工人阶级被社会公认为领导阶级,其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人类解放为核心的统一思想。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物质利益原则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根据我们的调查,劳动者在选择人生理想时,“家庭幸福”排在第一位,占54%,其次是“国家富强”,占42%;在填写工作目的和目标时,88%的员工选择了“打工挣钱”。讨论中,有职工表示“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职工以经济收入为中心”。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市场的逐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领域不断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社会腐败现象日益增多。调查中,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风气不好、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86%的职工普遍希望拥有“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清新优美的生活环境”。人们普遍期望建立和完善制衡市场盈利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就业观念从等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有成效的。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的诞生、发展和壮大,广大劳动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就业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第一,就业观念在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就业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作就业中“等什么重要”的思想逐渐淡化,自主创业和市场就业成为主流。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及“一旦下岗,你有什么打算”时,48%的员工表示会“参加技术培训,重新就业”,26%的员工表示会“为个体就业筹集资金”,25%的员工表示会“出去打工挣钱”。第二,通过市场经济的经历,竞争意识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92%的员工赞成或基本赞成“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说明适应市场经济,增强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已经成为员工的共同呼声和要求。在讨论中,很多员工表示,“公平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才能生存发展。”
第六,文化生活由简单枯燥变为丰富多彩。30年前,思想文化战线充斥着极左思潮,员工精神文化生活泛政治化。看样板戏、学样板戏、批“资修”成了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全面改革开放,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活动深刻影响着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职工求知、求新、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层次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在问卷调查中,员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趋于多元化,上网、运动、旅游、阅读位居前列。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者选择不同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上网主要是年轻工作者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工作者,健身、休闲、旅游成为中老年工作者的首选。与此同时,工人们追求善、美、乐的人性需求得到了解放和社会的认可。追求爱情、向往爱情、表达爱情的歌曲逐渐流行,服饰也逐渐丰富多彩。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时装如春潮般涌现,各种时装秀和选美比赛也开始出现,逐渐被大众接受。工人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生活乐趣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与这个多彩的世界保持同步。
七、维权意识从懵懂到自觉。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公民对党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公民是庞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被形象地称为“螺丝钉”。劳动者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已经被党和人民的利益所取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公民的人权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觉醒,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更加注重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在人权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1986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人身权和财产权。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国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合理制约,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在民主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在劳动者心中扎根,特别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调查显示,71.7%的员工认同本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选举”,员工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强调人权、倡导民主、重视保障权利的呼声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