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景区的历史沿革

桃花源这一景点在中国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是闻名天下。久负盛名的桃花源在哪里?权威工具书《辞海》在对“桃源山”词条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部。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记载的桃花源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之地早已成为风景幽静、林海幽谷的风景区。

夏商时期,属白蒲。周朝时,周成王封诸侯,封熊逸为子楚。楚为子爵,姓熊,故称“熊楚”。楚国在南方荒野,王华鞭长莫及,可以擅自扩张疆土。于是子楚入侵白蒲,把这个地区改为“黔中”,桃花源就在黔中。春秋末期,楚平王(528-516在位)在桃源县建蔡陵城。从采菱城(黄楚成)的发掘现场来看,桃花源地区虽然属于南方荒原,但开发较早,文化也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最早被封在武陵,一度管理这一带成为礼仪之邦。此外,桃花源地区后来成为秦朝的避难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今天的桃花源之地划入黔中县。西汉初年,黔中郡改为武陵郡,辖13郡,包括鄂西南、湖南沅江流域以西、黔东、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位于武陵县林园县,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将军马援南征五河,曾驻于屋头村。时至今日,仍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屋”和他曾经建帐的“营盘洲”。他的士兵患了瘟疫,当地百姓献上“三生汤”(即茶碎),为士兵治瘟疫。因此,砸茶的传说和用砸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一直留在桃花源这一带。其后两年,即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元南郡从林园郡析,属武陵郡,桃花源属元南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都属武陵郡元南郡。正是在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初)的这个历史阶段,桃花源这个依山傍水的景点开始有了建筑。明代陈鸿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志》载:“桃园之景,为晋人所建。”道观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观。“桃源山”这个山名在晋代以前就有了。“桃源山”是桃花的源头或桃花发源的山。是一个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丽的地方。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绝唱——《桃花源诗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理想王国。这既是当时桃花源形势的写照,也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民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仇恨。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所以在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中,既有儒家“天下大同”的理想,也有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出版后,破土而出,使桃花源名扬天下。现实中,桃源山、桃园观、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附近的沅江段)一举成名。

惜桃园观,隋末兵毁。然而,美丽的桃源山、桃花山依然在一望无际的桃川河畔绽放,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是深深地镌刻在世人的心中。现朝废武陵郡,改琅州,林园、沅南、汉寿三郡为武陵郡,桃花源属武陵郡。

到了唐代,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唐初,公元730年左右,朝廷在各地修建轩辕帝庙,重修桃花源桃花观,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役,用于扫墓。天宝七年(748年),夏季五月十三日,增加免除附近三十户赋税,一直用于巡山镇守。大历八年(773),桃园道士瞿百庭崭露头角,后人在桃源山建祭台(因传说瞿百庭在登仙上升处留下八个足印)和曲仙亭。钟健二年(781),桃花源内以道观为主的建筑已达到一定规模,下坡界限范围由政府确定。据狄仲礼在会昌元年(841)所撰《桃园观山界志》记载:“东宽七里,北长九里,东五里四罗溪,西二里水溪,南为障。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其《洞中乐园》中写道:“三十五洞桃源山,一周回行七十里,名为白马玄光日,在朗州武陵县。“到了唐代,桃花源进入了最初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元和初年(807年),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谪司马朗州不时游览桃花源,题写“桃园甲志”并刻碑后,桃源山、桃源洞、桃园观,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先生所写的桃花源原址,受到官僚、文人、道士乃至民间的向往和探索。元和十二年(817),桃园道士陈同伟和道友王芷妍恳求武陵巡抚甘薇将桃园关图级神社改为石级神社,并拨出许多建筑,使桃花源更具吸引力。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的深远影响,唐代所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官员、道士,几乎都向往和赞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词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张洁等。

到了宋代,桃花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恢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干德元年(963年),朝廷将名胜古迹众多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区从武陵县分出,另设县,以桃源为名。此后不久,朗州改名为定州,中国的桃源县、桃花源都属于定州。大道元年(1165),定州改为常德府,所辖桃源县、桃花源随后归常德府。自宋初以来,桃花源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观。淳化元年(990),琅琊官奉命修建五百座任贤亭,建成后命名为王献亭。政和元年(1111),全法派广南西路运张庄演宫为道士,在山上建起富丽堂皇的宅院,分为上中下三宫,共1330间。次年,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由指定点负责。淳祐元年(1241),龙阳(今汉寿县)捐资修建武当宫。宋代的桃花源,不仅建筑曾经辉煌,而且景观植被也逐渐培育得格外美丽丰富。这些不仅得益于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巨大影响而日益繁荣的桃花源文化的滋养,也使桃花源文化更加丰富生动,从而浸润了整个中华大地。宋绍圣三年(1096),由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由晋宋学者撰写的《桃花源记》(共4卷)。后来在绍兴初年(约1131-1140)和惜春七年(1180)两次编《桃花源集》,之前编过几百首桃花源诗(文)。在整个宋代,数十位诗人、诗人和作家,包括、梅、、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胡宏、朱、陆游、姜夔和,为桃花源留下了诗、词和散文。

元朝89年,由于朝廷不重视,桃花源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而是在舜帝末年(1333-1368)被士兵破坏成一片废墟。然而,以陶谦文化为灵魂的桃花源文化是不会被士兵摧毁的。在此期间,仍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到桃花源来写诗。胡璋、元好问、许衡、吴澄、柳荫、揭西、萨杜拉、傅若金等数十人写了许多有关桃花源的诗。

到了明代,桃花源又修又毁,一时风尚,荒废了。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寺方丈尚韦德在遗址上建了点东西,后来道士龚桂香继续修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抚李赞助方丈道士谢志昌在桃源寺旧址修建了几座寺庙,不到20年就毁于一旦。成化十八年(1482),常德知府李泰的道教庇护人冯心同在三清修建了龙虎殿、法堂、官厅,并集资装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方丈道士谭昌伦修建了桃园观山门和清风桥。郑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贤(即所谓的陶涛道士)开垦土地种植桃树,四处筹款,开始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宫。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才完成工程,而曾道人的私有化运作持续了43年。这期间,常德知府林在桃园入口处建亭,并题写“洞口长春”石额。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镌刻唐代刘禹锡题“桃园甲子”碑。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城江东拟在桃源洞外层空间修建一座石园亭,未建成即离职。胡光友参加了学的政治工作,并继续修建该楼。没一会儿就完工了,建起了八方亭(现在的朱芳亭)。万历三十二年(1604),湖北省副使刘之龙指示桃园县令韦一科在桃源洞前建堂,以廊为门,以茶厨为门,以家具为厨。四周有围墙,还将洞内的流水引入亭前的小水池,名为“仙府”。万历三十五年,湖广司法厅副使李和桃园县令黄莱,命主簿何伯熙在灵贤府两厢空地上建几间房。万历三十七年,户部参政,巡访湖北郭、县令黄莱,并赞助张和尚在桃花山顶建大宫供奉太上皇像。天启年间(1620-1927),因桃园入口处天然石桥坍塌,桃园主簿孙廷辉为迎接仙人桥而建木桥。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在黄文山顶上新建了一座黄文亭。与此同时,桃花源江边地区的道观建筑再次被士兵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建于金代的景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显示了景点和历史杰作的文化渗透。明代文人对桃花源及其文化仍有着向往和热情的探索。在(1560-1570)年间,湖广按察使冯为弥补宋人辑佚的不足,作了更多的解释,增编元明作家,将《桃花源记》编为三卷。整个明代,在桃花源留下名字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和官员多达68人,其中包括王、薛瑄、、、龙富德、蒋盈科、袁宏道、、张敬信、。

到了清朝260多年后,桃花源陆续修复,但远不如唐宋盛世。清初,当地市民罗倡议修复圆明寺(又称净界寺),并在其前种上千株桃子。康熙四年(1665),桃园县令陈洪范赞助山中僧人修建桃川古寺。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湖南巡抚王子元曾试图重修桃川宫,但未成功。在那之后,他的第一个儿子李永清继续建造,并且完成了,但是它的规模不如以前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知府余在桃源洞前建下亭,在玉仙桥左下建亭(后被风雨废弃)。还铸造了陶川玄月宫的钟(高五尺,围一尺八寸)。乾隆八年(1743),桃园县令王增华在桃川宫附近发起兴建桃川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桃园县知府屈义申加建桃川书院城墙,建两堂并斋。嘉庆、道光年间,桃园县令杨贤铎和候宫举人吴玉麟在桃园洞口的空地上种了300个桃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桃园知县见圆明寺风景衰败,主张修缮,命县令料理董之事。次年2月完成。咸丰元年(1851),知县朱元在玉渊明寺补陶谦《桃花源诗序》。咸丰四年,除黄文亭、圆明寺、朱芳亭外,桃花源建筑多毁于火,幸存者日渐残破。咸丰六年,县民决定在桃花源修建关胜宫,但未完工。咸丰八年,知县熊振南重修大石阁,未完工。同治元年(1862),郡人王、曾等修建宫(遗址在此菊园),并放生长林像。同治四年,桃园县令孙继续任大学士朝庭。同治九年(1870),、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韩愈、刘禹锡、张、王建、草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14人在集贤寺写下了关于桃花源的诗。光绪十四年(1888),桃园县令余开始清理桃园洞、桃川宫周围的桃溪经院(桃川书院)糊火场。第二次取得农田495亩,从中筹得农田70亩,熟土10亩,供福元明寺,并扩展给道士。20岁那年,他们作为香火费被出租。很快,设在渔人处的学校将通过书院迁至县城。光绪十七年(1891),圆明寺屋顶瓦片被暴雨和冰雹震碎。知县余在大石阁后面的山顶上建了一座庙,并迁来侍奉圆明之神。光绪十八年,知县余重修圆明寺,并沿山势布置亭台楼阁。据《桃花源诗序》记载,命名为“询亭、穷林桥、拓亭、水亭、桃花潭、渔人入亭、突现亭、奇奇亭、持高亭、渔人辞亭、出亭、香炉桥亭”。

随着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淡化和陶谦文化精髓的强化,清代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乾隆皇帝高宗(在位1736-1795)在桃花源写的两首诗(《桃花源一人送渔父出源》和《渔父归桃园迷了路》)都是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桃花源大石阁住持、武陵学者唐、武陵胡绰先后编撰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记》18卷。桃花源的这些记载,都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为蓝本,描述和研究桃花源千年以上的名胜古迹。整个清代,文人、官员、社会名流纷纷对桃花源歌功颂德,仅史料记载的就多达百余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陈世本、罗人聪、李煜、查、于、、张柏龄、陶澍、石达开等。

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略有恢复和发展。民国三年(1914),桃园巡抚杨瑞坤赞助主持修梅的道士李灌在大石阁旧址(大石阁于民国元年毁于火)修建关羽。它完成于夏季和四月,它的规模比原来的大石阁扩大,题为桃花观,大石堂改名为“古代隐士绅士大厅”,以纪念陶渊明。大厅左侧又建了一座送别楼(也就是这台利益机的送别楼);屋外重修一亭,以陶渊明的诗名为聂风亭。九月九日秋,杨瑞坤从《洞内歌咏》中选取了二十余首优秀诗词和古代名作《施乐》,在正殿立了一块桃石“伏、寿”屏(两面刻有“伏寿”二字)。民国32年(1943),在县人民国民党中央委员秦桧、省参议会议长唐的倡议下,在桃花山头门口修建桃花源牌楼。同年,亭迁至山后,在亭原址建月亭。

新中国成立后,* * *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438年至0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缮了穷林桥、菊园、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他古迹进行了修缮和粉刷。1973年,省文化厅拨款修缮了桃花山头门牌楼、聂风亭、集贤殿等建筑。1975,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桃花关山门重修。1977年,县政府拨款修缮了豁然亭(原名豁然亭),扩建了亭子,并粉刷了仙桥。1980,省文化厅拨款改造菊园,修建桃园嘉之碑亭。1982至1983,省文化厅拨款修缮水源亭,新建碑廊,将17块历代碑刻迁入碑廊。1983年春天,县委、政府组织县级单位各级干部到桃花源种桃一周,共结桃4310个。今年夏秋之交,桃花源屡遭暴雨袭击,造成桃花关东西两侧滑坡,仙桥桥被冲毁。省文化厅拨款数十万元,对玉贤桥、旅游公路等17处受损建筑进行整修,很快改变了面貌。从65438到0984,省水电厅拨款改造了鱼背池,修建了张宗为大桥。同年秋,修复了岳跃馆和桃花关钱坫,修建了聂风馆下的平台。1985年,重修集贤殿,修建休养所,修建钦仁楼酒店,次年竣工。1986年,对步道进行了修整,对聂风亭、乔林桥等建筑进行了重新修缮。1987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全省十大风景名胜区。省文化厅拨款40万元维修高高亭,1990竣工。桃花源虽然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到80年代末,却呈现出明清以来从未有过的新规模、新面貌、新活力、新意境。

当时代的脚步进入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繁华春风吹绿了桃花源的神奇山水和田园。从1991年到现在,这10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又一个恢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桃源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恢复开发工作。1991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获批。1991冬季至日1992春季,修复开发工程一期工程竣工,修复新建桃花源国际路大牌坊、圆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永贵阁、华蓥阁、双星阁、五柳湖、水府阁(又名皇文阁)、金文阁、黄贵阁。1992冬季至日1993春季,二期恢复开发工程竣工,桃川万寿宫(上殿)、天宁碑园、尤然园、忘年园、八仙亭、秦城、秦人古道、轩亭等景点恢复新建。此外,还建设了一批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从1996开始,重点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水原风光,完善景区功能配套。对部分景点进行了恢复、改造和配备,包括桃林、菊园、圆明寺、集贤寺、桃花关、水府阁观景台、桃川宫、天宁碑、水原风灯等2000年至2003年,拆除了一些有碍观瞻的建筑,开展了“三植”工程(种古树、种古藤、种草皮)。开发了栖霞园,改造了菊园,重修了半个平台,新建了天宁纪念碑聚贤桥,增加了景区的亮点和卖点。短短10年,三期工程共投资2亿元,恢复开发88个景点,完成各类建设面积近65438+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多公顷,植树50万株。在此基础上,成功举办了多届桃花源会、桃花节、桃花“福”文化节、蟠桃会。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一种更加精致婉约的魅力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