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的起源:
正月十五,汉人称为上元节,庆祝元宵,自古就有。7月15日,汉族人把中元节称为祭祀祖先的节日。10月15日,汉族人称下元节,是纪念先贤的寒食。
中秋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在那一天所有的鬼魂都被释放到冥界,人们一般会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有新葬礼的地方,人们会去新坟,但一般会在当地祭祀鬼神。因此,它是一个以鬼神崇拜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秋节这天,地宫打开鬼门关,也是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聚的日子。因此,它也是鬼节。所以人要设道场,给鬼放馒头。这一天,他们要祭祖,上坟,点灯笼,为逝者照亮回家的路。道观举行盛大仪式,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超度逝者灵魂。
中原礼是为死者赎罪,但不能完全减轻罪过,只能减轻。希望他们能早日安息。在仪式中,他们不仅要为死去的灵魂翻身,还要从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人手中救出自己的朋友。仪式中获得的香油钱主要用于购买祭品。
中秋节起源的传说
一说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木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冥界。看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木莲把碗里的饭给了她,但被饿鬼抢走了。目连只好向佛祖求助。佛陀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颁发了《兰花经》。根据佛经上的指示,慕莲每年七月十五日祭母,饿鬼从此不敢再劫母。佛教徒为了纪念木莲的孝心,每次都会举行盛大的“盆景”。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烧纸,让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饱餐一顿。
另一方面是从古代的“城郊社会”演变而来的。夏收后,农民利用农闲时节举行祭祀田地和祖先的仪式,以回报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拓农村的祖先,也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在古代,中秋节只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这是一个素食盛宴,并规定人们不能在别人家过夜。后来从吃素发展到食肉,从祭祀田地和祖先发展到超越中的“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疫情多,死人多,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叫做“鬼月”,需要纪念,“七月半”也就演变成了“鬼节”。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三十”是继清明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明节往往是合家祭,而“七月半”多是合家祭。从七月初开始,你可以在市场的街道上看到堆积如山的祭品,包括纸,长袍,鬼屋,香烛和鞭炮。从农历初十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厅堂,在神龛前摆上香案,立起祭祖牌位,准备好酒、菜、品供数日,迎接先人。家庭成员不允许吵闹和裸体。他们在家里看到蛇,青蛙,蝴蝶,鸟,都不能杀,还要烧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上改的。13日焚烧丧服、钱、灵宅,祭奠刚去世的长辈。十四是送别祖先的日子,把祖先的名字写在纸上,在户外焚烧,祭奠祖先。烧纸钱不仅是为了你死去的亲人,也是为了那些没有后代的死者。否则必然不会为难阴间的祖先,所以有给孤儿十五昼夜“烧孤衣”的传统。
中秋节的习俗
第一,牺牲?祖先
祭祖的节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它被简称为“七月半”。民间认为,祖先也会在这个时候回乡看望儿孙,所以需要祭祖。崇拜仪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根据旧习俗,在中秋节期间,祖先们应该被焚香和烧纸以祭奠死者。住在家里的老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或卷首屋前摆好桌椅和茶水,让归来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免费休息,以示心意。
二、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灯或者蜡烛,中秋节的时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据说元宵节是从元宵节(元宵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按民间说法,上元是人节,中原是鬼节,人是阳,鬼是阴,地是阳,水是阴,所以上元灯在陆上,中原在水中。水下神秘的黑暗,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地狱,鬼魂沉沦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灯笼在陆地上,中原的灯笼在水里。
第三,面团造型
七月十五日以前,面塑活动在民间妇女中很流行,尤其是在山西北部。一家包子店,邻居过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际人数,先给每个人一个大包。给晚辈的包子要揉成扁扁的形状,叫做面羊。希望后辈不要忘记父母的恩情。给老一辈的花包子,要塑造成人的形象,表示子孙满堂,长命百岁;给同行的包子要做成鱼的形状,叫面鱼,意思是一年以上。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孝顺的传统美德。它是缅怀先人的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