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历史发展
1和周姓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轩辕氏。
根据对姓氏的考证,相传黄帝时有一位将军叫周畅,商朝时又有一位太师叫周仁。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氏。
2、出自姬姓,祖上是。
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
后稷是古周氏族的祖先。
周公东征胜利后,诸侯大规模分封,包括53个姬姓国家。
这些姓姬的国家的后代,大多把姓氏改成了国名、地名、祖父名。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灭后,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后裔和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在周平王之后,这个分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的主要来源。
3.少数民族改名为周。
(1)南北朝时,北魏的二哥,本名溥,后改名周。
《舒威正史》记载:以兄为氏,后改姓胡。
二哥是普氏,后来改成了周。“狄咸,北魏拓跋氏家族被分成七个部分,由七个兄弟掌权。
所以拓跋氏改姓周,不仅是文帝的二哥,也是二哥统率的那部分中国人。
周氏是北魏七大望族之一。
魏拓跋氏改为周氏后裔,其中包括隋朝著名的士兵。
周瑶(约507-590),字士安,北魏狄咸的二弟蒲乃石(普氏)的后裔。
(2)唐元年间,少数民族如有“姬作氏”三字姓,则改为周。
(3)代北(今陕西省东北部)姓“”改为周,姓由“夷”改为周。
他的姓改成了周。
第一,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
唐玄宗的名字叫,“冀”的音和“冀”相近。当时长安纪为了避免唐玄宗隐姓埋名,改姓周。
二、五代后梁,成祐子孙改姓周。
成佑(贤瑞)是晚唐时期京南的使臣。他是淮西人。成佑生前本名成,但不姓周。他死后由梁朝大祖朱温赐周。
三、元末福建泉州苏姓改周。
唐朝末年,苏仪生于福建,定居同安,生于孙长生,成为南方大族之一。
苏仪的六代孙居住在福建泉州卓远乡励信康。因为粮乏,他们的财物不官,他们的百姓也被元朝政府军围困,彼此逃亡。他们的侄子苏克安改姓周。
此后,这个周氏家族不断繁衍,并迁至台湾省新竹县。
第四,清朝初年,明朝长沙王姬姓后裔改姓周。
明代第一代冀王朱建军是明英宗的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成为长沙诸侯。
姬王第四代叫姬端王,长子袭封,死后无子,次子袭封。
明成祖死后,姬王逃到广东,死在缅甸。
齐王季端的第三个儿子朱彝领(严颜),被封为长沙郡王。
朱是领的私生子,明朝亡后逃到宁乡。为了避祸,他改姓周,后代也一直姓周。
周代移民
周姓起源于陕西省渭河平原。
周初诸侯国大规模分封,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
周姓由西向东的迁移和繁衍与周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的迁移密切相关。
自平东迁洛阳后,周氏家族大大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移民
周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向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传播和迁徙。
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各国贵族的迁徙和秦末的战争为周姓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秦的县制和汉的县制给了周安成县的机会。
这一时期,周氏家族迁徙到豫南和苏北,形成了汝南周氏和周氏两个大家族。
汉朝时期,河南和山东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从西汉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五年(609年),六百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姓周的人也随着中原士绅一起南迁。
晋朝时,汝南以三封成为周君家,然后周君出现了。
周松詹洲。
周福和其他著名人物。
隋唐宋时期的移民
隋唐前后,周姓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数十年,尤其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这些战争迫使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的周姓大量南迁,主要集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地。
唐宋之战,中原周姓南移至闽浙粤。
当代分销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显示,周姓单位面积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分地区、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区,每平方公里周姓人口达到6-10。
密度最高的地区(6人/平方公里以上)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人口约为91.5万;每平方公里2-6人的面积占全国领土的36.4%,周人口约654.38+03.36万。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的面积占全国领土的50.9%,周人口约293万。
周姓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
周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周姓是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在长江沿岸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在长江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出现频率一般在2.1%以上,苏南和上海在2.8%以上。
以上覆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1.8%。
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广东、广西,周姓的分布频率为0.7%-2.1%,其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5%。
其他地区周姓人口相对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到0.7%,周姓分布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