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网站是专门介绍德国历史的,而且要全面,用中文?

德国简史(ZT来自中国历史网)

辉煌的开端

在上个世纪,人们还认为公元9年是德国历史的开端。这一年,日耳曼谢鲁士部落的首领阿米纽斯在托托堡森林中击败了三支罗马军团。阿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个民族英雄。关于他生活的更多细节不得而知。1838-1875期间,在Detmold附近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

今天人们看事情不那么简单了。德意志民族的出现是一个持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德国”一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起初,它只意味着一种在法兰克帝国东部使用的语言。这个帝国在卡尔大帝的统治下达到顶峰,它包括了许多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或罗马语的部落。卡尔大帝死后(814),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在分配遗产的过程中,出现了西帝国和东帝国,它们之间的政治边界大致相当于德语和法语的语言边界。东罗马帝国的居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团结意识。“德国”这个名字从一种语言变成了说这种语言的人,最后被用来称呼他们的居住地(“德国国家”)。

德国的西部边界确定得更早,并且一直保持稳定,而东部边界则相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变化。公元900年左右,一般以易北河和萨勒河为界。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德国人的住宅开垦区向东部纵深扩展,直至14世纪中叶。当时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国界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中世纪的全盛时期

人们通常把911这一年,即卡洛琳王朝最后一个继承人、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的那一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过渡的开始。康拉德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当时的官方称谓是“法兰克国王”,后称“罗马国王”);帝国称号始于11世纪,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增加了“德意志民族”)。帝国是选举君主制;国王由高级贵族选举产生,同时奉行“血统法则”,即新国王应该与前任有血缘关系。但是,这个原则流产了;重复选举并不少见。中世纪,帝国没有首都,国王靠巡游统治。帝国没有税收,国王的收入主要来自委托给他的“帝国财产”。他的权威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只有凭借军事实力和巧妙的联盟政策,他才能获得部落中强大公爵的尊重。康拉德的继任者萨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65,438+09-936)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更是大放异彩。奥托使自己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于962年在罗马加冕为皇帝的事实显示了他的权力。

从此,德国国王有了当皇帝的资格。概念中的皇权是无所不包的,赋予了拥有者统治整个西方世界的权力。然而,这一概念从未完全成为政治现实。为了接受教皇的加冕,国王不得不亲自前往罗马。这开始了德国国王的意大利政策。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治持续了300年,所以在德国的大计划中他们不能互相低头。奥托的继任者在执政期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继任的萨利尔王朝再次繁荣起来。亨利八世时期(1039-1056),无论是德国王室还是女皇都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主要是为了坚决维护自己对教皇的优先权。亨利四世(1056-1106)无法维持这种局面。虽然在主教任命的斗争中,他显然赢得了对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胜利,但他的卡诺萨(1077)赎罪之旅是对王位不可挽回的威望损失。从此,皇帝和教皇是平等的。

1138开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统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罗萨(1152-1190)在与教皇、意大利北部城市和他的主要德国对手萨克森公爵之狮亨利希的斗争中复兴了王室。然而,在他的统治时期,领土开始分崩离析,最终削弱了中央权力。这种发展在巴巴罗萨的继承人亨利八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时期继续。宗教和世俗的王子成为半主权的“国家国王”。

随着施陶芬王朝(1268)的衰落,西方无所不包的皇权实际上结束了。德国内部各种纷争的力量阻止了它成为一个民族国家,而这个过程当时正在西欧其他国家进行。这是德国人成为“崛起民族”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

鲁道夫一世(1273-1291)是第一个登上王位的哈布斯堡王室。皇权的物质基础不再是失去的皇权财产,而是各个朝代的皇权财产;皇室领土权利政策已经成为每个皇帝的主要利益。

卡尔四世在1356年颁布的黄金圣旨是一部基本的帝国法律,赋予七位显赫的侯爵(选帝侯)选举国王的特权和其他大国诸侯所没有的其他优先权。当小伯爵、领主、骑士逐渐失去职能后,城市的影响力因为经济实力而不断扩大。城市联盟的缔结进一步加强了城市。汉萨同盟是这些联盟中最重要的一个,在14世纪成为波罗的海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65438年到0438年,虽然帝国表面上还是选举君主制,但王权实际上掌握在哈布斯堡王室手中,哈布斯堡王室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地区势力。15世纪,帝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1519)是第一个未经教皇加冕而登基的皇帝,他试图实现这一改革,但没有成功。他创立或改组的帝国议会、帝国区和帝国法庭一直存在到帝国末期(1806),但未能阻止其继续分裂。存在“皇帝与帝国”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国的元首,另一方面是选帝侯、各州侯爵和诸城。皇帝的权力因为他们在选举时与选举人达成的“臣服”协议而受到限制,变得越来越有名无实。各州侯爵,尤其是大板侯爵,通过削弱帝国的力量,大张旗鼓地扩张自己的权力。但是,帝国继续存在:王冠的光辉并没有消失,帝国的理念依然充满活力。帝国大联盟为中小国家提供了保护,使其免受强大邻国的威胁。

城市成为经济权力的中心,它们首先从发展中的贸易中受益。在纺织业和采矿业中,出现了一种超越手工业者行会制度,具有与长途贸易相同的早期资本主义特征的经济形态。与此同时,以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为标志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新觉醒的批判精神起初是针对教会的种种弊端的。

宗教分裂的时代

从1517开始,主要是在马丁路德活动的影响下,被压抑的对教会的不满在快速的宗教改革中爆发,其后果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整个社会结构处于混乱状态。帝国骑士起义爆发于1522/23年,农民战争爆发于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与社会诉求相结合的重大革命运动。两次起义都被击败或被残酷镇压。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每个州的侯爵。经过曲折的斗争,他们在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中获得了决定臣民信仰什么宗教的权利。新教被认为是与天主教平等的教会。德国的宗教分裂从此成为定局。在位的皇帝是卡洛一世(1519-1556),他成为自卡尔大帝以来最大的世界帝国的君主。他执着于谋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却难以在德国付出他的野心。他退位后,帝国分裂,德意志诸侯国和西欧国家形成了新的欧洲国家体系。

在奥格斯堡宗教和平条约期间,德国五分之四的地区处于新教势力范围内。然而,教会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天主教收复了许多地区(即所谓的“反宗教改革”)。于是,教派对立加剧,出现了宗教党派:新教联盟(1608)、天主教联盟(1609)。波希米亚的一场局部冲突甚至导致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后来扩大为一场全欧洲范围的斗争,政治矛盾和宗教对立迎头相撞。1618-1648期间,德国大片地区荒芜人烟。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将德国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国和瑞典,并确认瑞士和荷兰退出帝国联盟。和平条约赋予帝国各级在处理宗教和世俗事务方面的所有主要主权,并允许他们与外国伙伴结盟。

绝对主义的时代

几乎独立的国家都追随法国政权,选择了专制制度。它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采取严格的行政制度,实行有序的财政制度,建立常备军。许多侯爵雄心勃勃,要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文化中心。他们当中的“开明专制主义”的代表提倡科学和批判性思维——当然,这符合他们政权的利益。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使专制统治下的国家经济更加强大,如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后来的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等都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奥地利击退了土耳其的进攻,获得了匈牙利和土耳其至今的部分巴尔干国家,成为强国。18世纪,它遇到了对手——普鲁士,普鲁士在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的统治下成为一级军事强国。两国部分领土不属于帝国,两国都奉行欧洲列强政策。

法国大革命时代

推倒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清洗。权力分立和人权保障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士和奥地利试图用武力干涉这个邻国的事务,但都惨败,导致革命军反攻。在继承了法国大革命遗产的拿破仑军队的冲击下,德意志帝国最终分崩离析。法国占领了莱茵河的左岸。为了补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在牺牲较少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重划”:根据1803年“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约有400万臣民被君主取代。中等国家享受成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1806年在法国的保护下组成了“莱茵联邦”。同年,皇帝弗朗茨二世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法国大革命没有蔓延到德国。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这里的一些人一再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级之间的界限,一些重要人物也欢迎西方的变革,认为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革命的火花并没有跳到德国,因为与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结构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此外,法国,革命的发源地,对德国人来说是敌人和占领国。反对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德国产生了影响。首先在莱茵联邦的国家,然后在普鲁士,进行了改革(与斯坦因、哈登伯格、沙恩霍斯特、威廉·冯·洪堡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目的是最终消除封建障碍,建立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资产阶级社会:废除农奴制,实现商业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平等和普遍服务义务。但是很多改革方兴未艾,半途而废。在大多数情况下,公民仍然不能参与立法;只有几个州,主要是德国南部,犹豫不决地制定了宪法。

德国联邦

战胜拿破仑后,1814/15维也纳会议建立了欧洲新秩序。许多德国人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希望已经破灭。旧帝国被主权国家的松散联盟所取代。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是唯一的机构,但不是民选议会,而是密使会议。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大国同意,邦联才能有所作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邦联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镇压一切争取统一和自由的努力。新闻和出版受到严格审查,大学受到监控,政治活动几乎不可能。

这一时期,与这种反动倾向相对立的现代经济开始发展。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成立,从而创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835德国首条铁路通车。工业化开始了。随着工厂的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工人阶级出现了。起初,他们在工厂的经济状况很好,但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快导致劳动力过剩。此外,由于没有福利立法,产业工人饥寒交迫。社会紧张引发暴力行动,如1844年西里西亚织布工起义被普鲁士军队镇压。最初的工人运动只能慢慢形成。

1848转

与1789年的革命不同,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在德国立即引起了反响。3月,南部联盟的所有国家都发生了人民起义,这迫使惊慌失措的君主们做出了一些让步。5月,国民大会在法兰克福的保罗教堂举行。国会选举奥地利公爵约翰为帝国摄政王,建立了一个既无权力又无威望的帝国部。在国民议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争取有限投票权的君主立宪制的自由中间派。国民议会从保守派到激进派民主党的解体,略微有了后来党派之争的雏形,给宪政带来了困难。即使是自由派中间派也无法解决“大德国”计划和“小德国”计划的支持者,即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拥护或反对德意志帝国的人之间涉及各方的矛盾。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制定了一部民主宪法,该宪法试图将新旧宪法结合起来,并规定建立一个对国会负责的政府。然而,当奥地利坚持将其所有的土地,包括几十个民族,纳入未来的帝国时,小德意志方案取得了胜利。国民议会推荐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继承德国王位。国王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不想感激一场以九五为荣的革命。1849年5月,试图自下而上执行宪法的人民起义在萨克森、法尔茨和巴登失败。这样,德国革命的失败就已经决定了。大部分成果都丢失了,各国宪法都做了反动的修改。德意志联邦于1850年重新建立。

普鲁士的崛起,俾斯麦

20世纪50年代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德国成为了一个工业国。虽然其生产规模仍远远落后于英国,但在增长速度上已经超过了它。主导发展的是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普鲁士在德国经济中也占主导地位。经济实力增强了自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自信。德国进步党成立于1861,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政党。当政府打算使军事结构反动时,该党拒绝向政府提供资金。新任首相奥托·冯·俾斯麦(1862)接受了这场竞赛。在他执政的多年间,预算没有按宪法规定由议会批准。进步党的反对派不敢超越议会反对派。

俾斯麦通过外交上的成功加强了他在内政上的劣势。在德丹战争(1864)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由两国共同管理。但俾斯麦从一开始就刻意吞并两个公国,不惜与奥地利公开冲突。德国战争(1866)中,奥地利战败,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北德意志邦联,包括美因河以北的所有州,俾斯麦任邦联首相。

俾斯麦帝国

俾斯麦随后致力于按照“小德意志计划”的精神统一德国。在德法战争(1870/71)中,他粉碎了法国的抵抗。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的外交冲突。法国不得不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支付巨额赔款。在战争的爱国主义的激励下,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加冕为德国皇帝。

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人民“自下而上”决定的,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侯爵条约》实现的。普鲁士的势力势不可挡,各国都有一种新帝国的感觉,那就是“大普鲁士”。帝国议会是根据普遍平等选举法选举产生的。虽然它对政府的组成没有影响,但它可以通过参与帝国立法和审批预算的权利来影响政府活动。虽然帝国的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他必须在议会中赢得他的大多数政策。各邦人民代表机构的选举仍不统一。11德国联邦议院仍实行视税收而定的等级选举法,其他四个联邦议院仍有将人民代表机构划分为社会等级的旧做法。具有悠久议会传统的德国南部各州在20世纪初改革了选举法。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都在适应帝国议会选举法。德国向现代工业国家的发展加强了经济上有效的资产阶级的影响。尽管如此,贵族和主要由贵族组成的军官团在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俾斯麦担任帝国首相19年。他试图通过坚持不懈的和平政策和联盟政策,在欧洲新的权力平衡中为帝国确立稳定的地位。他的国内政策与这种高瞻远瞩的外交政策完全背道而驰。他对当时的民主倾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政敌被他谴责为“反帝国主义者”。他坚持不懈,最终未能反对自由资产阶级的左翼,政治天主教会,特别是被特别法迫害了12年(1878-1892)的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因为“社会主义法”。就这样,尽管有先进的福利法律法规,但欣欣向荣的工人阶级和国家仍然与德国疏离。1890年,俾斯麦被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废黜,最终成为自己制度的牺牲品。

威廉二世想亲自掌权,但他缺乏所需的知识和毅力。他给人一种暴君的印象,他威胁和平更多的是通过言语而不是行动。在他的统治下,他向“世界政治”过渡;德国试图赶超帝国主义列强的主导地位,却日益孤立。威廉二世试图为他的“福利帝国”赢得工人阶级的支持,但未能很快取得预期的结果,因此他很快在内政方面采取了反动路线。他的助手依赖于保守派和资产阶级阵营之间变化无常的联盟。虽然社会民主党是最强大的政党之一,拥有数百万选民,但它仍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65438+200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遇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谁应该为这场战争承担责任的问题一直有争议。一边是德奥,一边是法俄英,双方当然无意开战,但都准备冒一定的风险。交战国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战争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即使使用武力,我们也毫不犹豫。德国以闪电般的速度征服法国的计划没有成功。事实上,德国在马恩河战役失败后,西线的战争陷入僵局,变成了阵地战。最后在双方损失惨重、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中达到顶峰。战争开始时,德皇退居次要地位,软弱的帝国首相们越来越屈服于陆军最高司令部的压力,该司令部由元帅·保罗·冯·兴登堡指挥,由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掌握实权。1917美国参战,以早期线索最终决定战局。即使是俄国革命和东线停战也无法改变这个结局。虽然德国被严重削弱,但由于对局势的错误估计,鲁登道夫仍然坚持“胜利的和平”直到1918年9月,却出人意料地要求立即停火。随着军事失败而来的是政治崩溃。1918 11年6月,皇帝和各州君主毫无抵抗地退位,没有人去为这个不可靠的帝国的防御出力。德国成为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

该政权落入社会民主党手中。他们大多早就放弃了早年的革命观点,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从旧政权到新政权的逐步过渡。工业和农业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思想上,大部分反对共和的旧官员和法官都被保留了下来;帝国军官团保留了军队的指挥权。左翼激进势力试图将革命推向社会主义方向,遭到武力反对。1919 1在10月选举产生并在魏玛举行的会议上通过新帝国宪法的国民议会中,社民党、德意志民主党和中央党拥有多数选票。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那些对民主国家或多或少有所保留的势力在人民和议会中越来越强大。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没有共和党员的共和国。敌人会试图迅速摆脱它,但支持者只是半心半意地捍卫它。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困难和1919年德国被迫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使人们对共和国产生了怀疑,结果导致国内政局日益不稳。

1923战后混乱达到高潮(通货膨胀、占领鲁尔、希特勒政变、颠覆企图);后来,随着经济复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平静。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通过洛迦诺公约(1925)和加入国际联盟(1926)恢复了战败国的平等政治权利。艺术和科学在“黄金20年代”经历了短暂而活跃的繁荣期。1925年,第一任帝国总统、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去世后,前陆军元帅兴登堡作为右翼候选人被选为国家元首。虽然严格遵守宪法,但在他心中对共和国国家一直没有好感。随着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魏玛共和国开始每况愈下。左翼和右翼激进主义都利用了失业和普遍贫困。议会中没有占多数的执政党;所有内阁都依赖总统的支持。时至今日,原本无足轻重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以看似革命的宣传,将极端的反民主倾向和疯狂的反犹主义结合在一起,从1930迅速崛起,成为1932最强的政党。1933 65438+10月30日希特勒成为帝国首相。在内阁中,除了他的亲信之外,还有几名右翼政客和无党派的专业部长。因此,有希望停止国家社会主义者的独裁。

国家社会主义专政

希特勒很快就摆脱了他的盟友。他用一部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认可的“授权法”,为自己确保了几乎无限的权力,取缔了除纳粹以外的所有政党。所有工会都被摧毁,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新闻自由被取消。执政当局对他们不满意的人进行肆无忌惮的恐怖镇压。成千上万的人未经法庭程序就被投入匆忙建立的集中营。各级议会机构被取缔或被剥夺权力。兴登堡死时1934,希特勒独揽大权,既是总理又是总统,作为最高统帅,掌握国防军,国防军在此之前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魏玛共和国的短暂岁月里,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并没有在大多数德国人心中生根发芽。首先,长期的内部混乱,政敌之间的争斗和血腥的巷战,以及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大量失业,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国家政权的信任。而希特勒则通过各种就业和扩张计划,恢复了经济,迅速降低了失业率。此外,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束也为他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初希特勒几乎可以像竹竿一样实现自己的外交政策目标,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1935年,曾经由国联管理的萨尔地区回归德国,同年帝国恢复国防主权;1936年,德军进入了自1919年以来已经非军事化的莱茵河地区;1938奥地利并入帝国,西方国家纵容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区。这一切都让希特勒很容易实现他的其他目标,尽管各行各业都有人勇敢地反抗独裁者。

他一掌权,纳粹当局就立即开始实施其反犹计划。犹太人逐渐被剥夺了人身权利和公民权利。谁有办法,谁就想办法逃到国外,摆脱迫害。

对政治对手的迫害和对言论自由的压制也导致成千上万的人离开祖国。许多最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和科学家逃到了国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然而,希特勒的野心更大。从一开始,他就在准备一场他将统治整个欧洲的战争。1939年3月,他让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就证明了这一点。9月1939,1,进攻波兰,从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半,使欧洲大片地区成为废墟,5500万人丧生。

德国军队首先征服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几乎就在苏联莫斯科城下;苏伊士运河在北非已经岌岌可危。在被占领的国家建立了一个残酷的占领政权。然而,抵抗运动仍在继续。从65438年到0942年,纳粹政权开始“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所有能抓到的犹太人都被关进集中营,杀害。受害者总数估计为600万。这一令人发指的罪行开始的那一年,战争发生了转折;从那以后,德国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纳粹政权的恐怖统治和军事失败加强了国内对希特勒的抵抗。这方面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1944年7月20日,一场主要由军官发动的起义失败。希特勒在大本营躲过了一次定时炸弹暗杀,进行了血腥报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超过4000名参与抵抗的各行各业的人被处决。代表所有受害者的抵抗运动杰出人物包括路德维希·贝克将军、施陶芬贝格伯爵上校、莱比锡前市长卡尔·戈特·勒和社会民主党人朱利叶斯·勒布尔。

战争仍在继续。尽管伤亡惨重,希特勒还是顽强抵抗,直到整个国家被盟军占领。1945年4月30日,独裁者自杀,8天后他的继任者邓尼茨海军上将在遗嘱中指定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