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六大状元在哪里?
在长达1300多年的古代科举考试中,江西产生了42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2名才子状元,在全国科举赛事中获得了响亮的声誉,一度出现了“两江宰相,十里五状元”的奇迹。
我只说几个最有名的,有详细信息,包括出生地等。这些是最详细的,别人也不可能比我做的更详细。
1.最早的冠军——赵露
江西史家一直认为,该省最早的秀才是赵露,晚唐时为宜春县直。如今,位于分宜县杨桥镇东北10英里处的观光村是赵露的诞生地。村里第一座古桥爬满了老藤,桥上刻着“状元桥”二字。据当地记载,冠军赵露曾经走过这座桥。记者多方打听,才知道这是唯一与当年冠军有关的遗物。
鲁获奖的过程是一幅生动的世界图景。会昌二年(公元846年),赵露和另一个富家举人黄婆进京赶考。然而,沅州刺史在长汀设宴款待黄坡,对家境贫寒的赵露视而不见。虽然赵露很生气,但他不得不绕着亭子走十多英里,等着黄婆。赵露高中毕业后,刺史一改往日面目,到十里亭迎接,并在江秀河畔设宴。赵露忍不住感慨,写了一首诗:“道之道,龙军不信,中国人得了冠军。”刺史大人现场听了之后,觉得惭愧,自责不已。
尽管赵露经常怀有拯救世界的野心,但他性格坚毅,拒绝依附权贵。所以,赵露虽然是天下顶尖的学者,也不会因为“跑官要官”而被冷落,四年没有被安排官职。直到被任命为武昌军使,并重视了的推荐,他才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并担任参谋。李说,纵观一生,虽然作为状元没有得到太多的利用,却赢得了百姓对为官的拥护,各种史料评价为江西清官。
不过,李也介绍,其实江西最早的状元是别人。经过多次考证,他发现王风成·姬友比赵露早107夺冠。
在王的家乡凤城市白土镇村,他从村里的族谱上找到了对王生平的介绍。王是开元四年(公元736年)的状元。他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获得冠军。此外,族谱中记载的王事迹与《凤城县志》基本一致,证明王确为开元二十四年第一秀才。
而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冠军也有着很强的性格。王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后迁居东湖(今南昌)。但他年轻时家道中落,随哥哥从东湖迁到凤岭定居,努力读书。中了头奖之后,他被授予帝国史书。由于不喜欢当时的国家大事,又羞于与宰相李等人交往,王很快就回到了凤城,在凤城竹山脚下的杜挚寺立了一个帐下弟子,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活。
享年81,葬于凤城诸禅龙泽杜挚寺。时至今日,凤城诸禅书院的香仙寺内仍有王的牌位,朱山林场内可见其墓址。
2.最年轻的冠军——王
17岁,中头奖。然而,少年得志的王的命运,并不意味着他的仕途之路一帆风顺。
玉山县博物馆原副馆长对王了解颇深,《四库全书文选》中也记载“王状元,忻州玉山县人。他从小就不忘学业,妙语连珠,令人惊叹。他甚至赢得了入学考试和考试,他被高度选中。”
绍兴五年(公元1135),王被钦点为状元,当年他才17岁。这是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但他的诗却极其精妙。当宋高宗看到他的正确的话,他认为这是一个成熟的男人,直到。
年轻有为也是情理之中,而王当时也是踌躇满志。在赢得中学头奖后,他被任命为第一个签署判决的董军人。20岁被称为省书记。第二年,秦桧重新进入这一阶段,主张与金正日和谈。血气方刚的王主张抗金,认为自己准备不足,不知敌情之危,与结怨,因此被贬。
忧郁而正直,孤独而遥远。公元1138年,王沮丧地离京,也就是17年。17年间,被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靖江太守、广州等地。直到去世,王才被召回北京,任郎官、右司、少监、吏部尚书。但与上次离开时相比,王是一个几近迷茫的中年人,长期的释放埋下了太多的野心。此后,宋孝宗即位后,他被迫要求调职,于是他知道了抚州。不久,他被任命为四川的特使,他成为首都。后来因意见不合,在端明堂学士处得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第二年,王向辞官,回到家乡。因为他一生清官,回家衣食无着,一代名臣59岁死于家中。
从历史上看,王对的官方管理是有条不紊的。他认为官员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级官员所确定的责任制,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实施奖惩。官场风气不好就是大官的问题,老百姓生活差,生产力不足,小官不尽职,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无法带兵。而且,他在逆境中,依然尽了自己的职责。在四川任巡抚时,广元一代受到影响,大胆免除百姓交费。在担任官方部长时,我发现李显忠将军在军事工业问题上撒了谎,谎报了大约5000名接受者,并揭露了他欺骗的腐败行径。
王死后,同朝的中国南宋思想家朱对他作了精辟的评价:“惟公学通而不自满。只有高寿,但不自以为是。尊重道德,做好道德准备,但不要以为自己有。位置响亮沉重,但不骄傲。”只是他的家乡玉山县虎子镇吴王村几百年来一直被水库淹没,难觅踪迹。
3.“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陈冰状元文天祥最受后人尊崇,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一年,冀州庐陵县春华乡福田奎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对策都收在英堂。这一时期,宋理宗赵云问“天人极通人”,文天祥以法天为权。很多论证大胆独到,宗族关系第一。
文天祥虽然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却赶上了政治腐败、外患、人心涣散的南宋末年。从丁敬元年(公元1260)到咸春八年(公元1272),文天祥经历了三次罢官。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听说元军沿江东进,直捣临安,于是紧急召见勤王天下。文天祥接到圣旨后,没几天就在临安组织了三万多人的忠诚卫队。公元1278 65438+二月,毕竟赵宋抵挡不住孟渊的铁骑,兵败如山倒。君主和他的臣民一路向南跑。作为宰相,文天祥软弱无力,未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末,文天祥在海丰五佛岭战败被俘,次年10。
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固其气节,爱惜其才”,是因为被世人称颂为宰相的人“北有卢野楚才,南有文天祥”,他们也是希望借助文天祥的名声来挽回民心,稳定天下。所以,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元朝想尽一切办法向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却是“如虎添翼,想驯服它,但不可能”。
此时那句千古名句“自古谁无死,小心心照青史”,如一束天光照亮了大多数几百年前的一个角落,但文天祥多为阶下囚,劝其投降的人此起彼伏。首先,这位行色匆匆的说客就是元朝的宰相刘。文天祥毫不留情地讽刺这位不光彩的同僚,“真是梦里龙头黄妃,梦里怎么会遇到江东?”。
接着是9岁的宋恭帝。幼子不知世事,文天祥依旧做君臣之义,北崇数,再乞圣驾,铮铮铁骨,不屈不挠。在文天祥被俘后的三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弃投降的努力。先是派官员投降,然后用权力逼文天祥屈膝。最后用连枷脖子绑住文天祥的双手,企图扼杀其意志。“谁是亡国大夫传,只有野史和其他才会幸免。”这是文天祥的信仰。但文天祥只想死,忽必烈只下令杀了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八,从容死于柴石口。文天祥当时47岁。“名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人不相见。”后人的评价就是这么贴切。
4.舒芬,那个冒着生命危险哭出来的冠军。
永远不要忘记赢得最高奖项
进贤古镇淑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是纪念进贤唯一状元舒芬的。
据县志记载,淑芬于1487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据说他7岁就能写诗,12岁写了《大雁驯服赋》。当时的南昌知府朱汉贤看到后高度评价。淑芬在进贤有神童之誉,先后考取秀才、举人。明郑德是12。
史书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场景。淑芬虽然才华横溢,但并不迷人,只是相貌丑陋,身材矮小。明郑德12年,当淑芬站在金殿前参加殿试时,他的出现给他带来了麻烦。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一个27岁的英俊男子。乍一看,他是一个在殿下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丑小子。只是听说淑芬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就说:“你骑着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把街两边的店铺名字记在心里。说对了,就是冠军。”淑芬真的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回来就把店名报得一模一样,武宗只好拿他当状元。
哭着抗议。
《明史·淑芬传》记载了淑芬的四件大事,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哭谏事件。
淑芬中了状元后在国子监做七品编辑,让他觉得自己遇到的明武宗皇帝是一个放荡、暴力、怪诞、无耻的国王。他最大的爱好是隐姓埋名的旅行和玩乐。他的孝皇后死了不到一个月,还没下葬,就要去宣化府嫖妓。淑芬以“忠君爱国”为奋斗目标。明武宗听后很不高兴,但还是找不到理由惩罚淑芬。明武宗不满足于自己的河北山西之旅,还去江南挑选美女。
淑芬对此十分担忧,再次进谏,这次直接而痛苦,直接批评明武宗“奢心、享乐、享乐”。
这本著名的《尚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陛下以甄国公之名下江南,去诸侯之地,是荒唐的。”皇帝已经结婚十五年了,但是继承人没有孩子。这些都是国家危在旦夕的迹象。部长知道,但什么也不说。初级部长知道但不能说一切。他的野心不是忠诚,只是让陛下毁了大局。我不忍心让大局恶化。我痛哭流涕,血溅当场,直挺挺地死去..."
这样一个没有经过世事磨练的书生,怎么会知道自己如虎添翼?淑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明武宗,最后酿成大祸,险些丧命。
淑芬的表现引起朝野震动。共有107名官员联名上书,一致反对明武宗南征,甚至加入御医,从养生角度劝阻南巡。明武宗看了奏章,精神失常,用了最侮辱性的刑罚。他命令包括淑芬在内的107名官员在午门外跪五天,跪完之后再打三十个院子,然后逮捕、监禁或罢官。
44岁含恨而死。
北京连日下雨,午门前广场积水三寸。107官员被雨水淹没,哭着哭着,却筋疲力尽,当场晕倒。结果15官员软弱无力,经不起惩罚,当场被杀。淑芬挨了30棒,奄奄一息,被抬回国子监时差点死掉。
淑芬终于活了下来,但首都再也待不下去了。他身负重伤,任泉州海运署副署长,相当于今天福建泉州海关副署长。明武宗死后,明世宗朱厚聪继位。新皇帝即位初期,朝廷尚清,一纸诏书淑芬回京。然而,淑芬回京没多久,就卷入了更严重的政治事件,集体哭谏活动再次发生。明世宗也是毫不留情,严刑拷打。
对朝廷极度失望的淑芬,很快辞掉工作,以孝为名,回到家乡成贤。他回到家后,内心无比苦涩,随后伤势复发,含恨而死,终年44岁。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中期才恢复名誉,谥号追封为“文杰”。
如今进贤除了淑芬街,关于淑芬的遗迹并不多,但在明代,进贤有一座“文杰庙”,是纪念淑芬的祠堂。因为历史变迁,没有任何痕迹,后人也无法参观。
5.最不幸的冠军——马史
马史,江西湖口人,志向远大,生卒年不详。传说马史的家乡有一句谚语:“沙洲苑,状元”。当《沙洲苑》完成时,也就是剑龙在宋太祖的第三年(公元962年),马史也碰巧获得了头奖。马史十几岁时,聪明、勤奋、孝顺父母。中了头奖之后,在朝廷给与官职之前,他就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急忙赶回家中参加葬礼。母亲去世后,马史因悲伤而死。由于他的不幸,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多大作为,所以相关史料很少。
6.最幸运的冠军——师鹏
师鹏是江西省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一个正派的官员,铁面无私,直言不讳的官员,但他的经历在状元中不得不说是非常幸运的。
师鹏的高中状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但好运一直笼罩着他。明朝十四年,“土木堡”事件发生,明英宗沦为阶下囚。和他一起出去的士兵,大部分不是战死,就是自杀。当时朝廷面临着严重的缺员问题,于是打破常规,将33岁、只有7个爵位的官员师鹏召入内阁,出任兵部尚书。
第二年状元入阁参与重大政策,史无前例。然而更幸运的是。师鹏没有在朝鲜的经验,兵部的历史很快被删除,并减少到五个产品编辑。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顺利复辟,“一朝天子一朝臣”。前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到边疆,而师鹏则被前朝革职降职。这样的人如果重新入阁重用,一定会心存感激。于是立即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同时担任翰林院学士。师鹏又一次走到了乌云背后的一线希望。
7.年龄最大的冠军——董
状元虽然读了很多诗书,但是考上的路却很曲折。董16岁考中秀才,21岁考中进士第一名。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再次中标。然而,他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却屡试不爽,消磨了几十年的黄金岁月,以至于“一贫如洗,无法养活自己”,不得不在富人家里当老师,被世人冷落嘲笑,内心充满痛苦。
1145、董已年满50岁,志气未失,又要再考,未果。这一次,由于多次尝试,董得以弥补自己的文学背景,成为一介低级官员——道州宁远主簿。最后运气变了,朝廷在1148举行了考试。年满53岁的董决定考状元,当时的科研是赞成考上才子的。董为朝廷把脉,在《进士答》中说:“晋之失,非虚无,乃用兵之失;唐朝的损失不在于歌词,而在于用兵。”它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史氏秦桧的“柔道”统治世界的思想和他们的和平与非战争路线。
宋高宗很受赞赏,他想成为第一个。由于董有官职,他被改为第二进士,是状元。而董却被赋予了与状元相同的“恩例”,因此在当时被称为“恩榜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