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河洪水灾害

濮阳河洪水灾害主要在中下游,尤其是中游的诸暨。

中游洪水

据《诸暨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至宣彤三年(1911)的49年间,* *发生洪水23次,其中10洪水进城;从民国元年(1912)到民国37年的36年中,* * *发生了20次水灾,其中7次水灾进城;从1950到1985的36年间,诸暨城关水位超过14.0米(对应太平桥河段安全泄流910立方米每秒的控制水位)14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发生过几次大洪水:

民国11 (1922)年间,8月、9月连续4次台风,诸暨城关被淹,沿江72个湖泊漫溢决口,淹没69个,冲毁堤防6万余处,损坏堤防65438+10万余处,完全毁坏桥梁65438+座。560余人因疫情死亡,74万亩农田被淹,9.9万亩淤泥堆积,7.9万亩瓦砾堆积,1.500户全毁,7600户受损。据华东水利学院1962洪水调查,诸暨城关水位仍达到14.17米,预计洪峰流量2800立方米每秒。至今,诸暨民间还流传着“民国11年,洪水无顶,死人数万,生活艰难。”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三日下午,台风在温州象山登陆后,横穿浦阳江流域,连下了十天的大雨。朱功湖、小莲岐湖、子乔湖及陈江秋山、王家塘、河西等支流决堤10余处,诸暨县城受淹土地25.6万亩,铁路受淹7公里。

31 (1942)年7月,象山港附近有台风登陆,影响蒲阳河流域。据诸暨城关调查,洪峰流量达到每秒2680立方米,华凯白塘湖、安家湖、子乔湖、道士湖、朱功湖、西米湖、司夏湖、李安琪湖、阳湖全部决口,铁路被淹21天。因为当时被侵华日军占领,损失无法统计。

6月24日1950,诸暨城关水位14.37米,北庄畈决口,城关铁路被冲毁停运7天,全县农田被淹14万亩。

8月1956,1,强台风过境,诸暨城关以上流域面雨量175 mm,城关三小时暴雨强度86.9 mm,干支流水位同步上涨,诸暨城关水位从8.3 m上涨到14.87m(16小时后堤防水毁严重,受淹71,000亩,淹1,600亩,铁路停运30小时以上,溺水77人,重伤395人,轻伤891人,受灾3000余户。

9月6日1962,14号强台风携带暴雨,造成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诸暨城关以上降雨量277mm,杨梅桥站563.9mm,花泉乡横岭顶站461.3mm,四寨站411mm,河水暴涨。此次抗台抢险,利用石壁、安化水库拦洪削峰后,上涨趋势不减,城关水位仍达到14.64米。然后开高湖,破河滩分洪量2200万立方米,水势回落,保证了铁路安全。

1970年6月25日,18半小时流域平均降水量103.5 mm,不算太大,但诸暨城关水位暴涨至14.53 m,梅池水位11.26 m,为1970。铁路一侧的岳塘湖、西京湖相继决口,朱功湖告急,安化、朱樵铁路被淹,造成农田受灾1,654,38+0,000亩。

1977 6月16日,受高空静止锋切变线和1号台风影响,流域出现大到暴雨,暴雨中心在华凯和乔峰。从降雨开始到洪峰出现仅用了25个小时,诸暨城关水位达到14.82米。李安琪湖、司夏湖、莫城湖堤防全部决口,沿江32个村庄被淹,受灾面积654.38+098万亩。

下游灾难

据萧山县志记载,明清民国时期,浦阳河下游共发生洪水52次。建国前,萧山区浦阳河两岸只有一条正规的堤防,所以历史上的洪水记录多是关于西江塘的。明郑德十四年(1519)、嘉靖六年(1527)、十八年(1539)、万历十三年(1585)和崇祯十五年(1642)、十五年(1676)、二十年(1681)和五十六年

从1949年到1984,已经发生了20次洪水。梅雨灾害发生在1955年6月22日,最大洪水富春江流量29000m3/s,浦阳江临浦站流量1700m3/s,浦阳江洪水为潮汐支撑。历史最高水位临浦站10.53m,临浦镇西街船只可行。经过奋力抢险,阻止了主要堤防漫溢。台风和暴雨造成的洪水在8月1,65438,956最为严重。左岸桥大西畈,朱村桥盘山畈垮塌,干支流两侧农田受淹3.5万亩,成灾1.6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