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瑶的历史渊源
至宋代,据《宋史·蛮夷传》记载,“人居谷,其山自衡州至长宁县,分属桂阳陈、连、何、邵,围一千余里,居其中,故称瑶人”。当时瑶族使用的蜡染印花布是一种先进的纺织技术,在周曲飞《答岭外之辈》中称之为“瑶点布”。布上布满了“灿烂”的细花,云“染斑的方法也是墨妖人用的”。1167(南宋三年大道)为了加强对瑶族的统治,将曲江县的乳源、崇信、乐昌分为三个新兴的瑶族乡,设立乳源县,县城在玉堂(今后宫都洛坞)。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杨炼、乳源等瑶族地区建立了特殊的政治制度,采取了镇压与绥靖相结合、分而治之的政策。如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连州设千户(后改指挥为同治),置姚佳为都督,设总兵、将军专事镇压;1403-1424(永乐年间)也被划归付瑶掌管。从1398(洪武三十一年)起,又在乳源设姚头,辖姚镇、将军贾,通称姚关。除了姚头,还有姚炼和姚佳。姚守和姚连任命汉人担任职务,而姚佳则由获得“主人”身份的瑶族上层地主富农担任。除了和乳源,翁源县还有姚慕,英德县在勉县和有部。1465-1487年(成化年间),付瑶、瑶兵进驻瑶区,各据点设瑶网。沿至1702(清康熙四十一年)在连州设立姚军政知,专司姚事务。1727年(雍正五年),连州升为直隶,李耀同知改为姚遂同知,并增项勇、仙耀兵。
1912(民国元年),隋瑶堂改为吴耀办事处,隶属连山县办事处。每排八排瑶都有一名瑶主任和几名瑶医处理瑶务。1927年(民国16年),广东省政府解决“华凯李尧族群”案,在省民政厅设立华凯李尧局,在杨炼设立华药局,隶属省政府。24年改为“安化署”。1942年(民国31年),瑶区实行保甲制,姚昌、姚连为乡长,保、贾。1946年(民国35年)设连南郡,辖瑶区(不含汉区),三江属连县,寨岗属阳山。至于曲江县附近的瑶区,分为曲江、乳源、乐昌三县,其中碧北一带属乐昌,尤溪一带属曲江,东平西山一带属乳源。
况且唐宋以后,统治者在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征税的同时,仍然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导致了瑶族人民的反抗。唐末干福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从广州北返。起义军中的陆因病留在连州瑶族地区,与、领导的湖南瑶族起义队伍会师,在分离20年的湘南建立地方政权。北宋清朝时期,贵阳瑶族大规模起义,粤北各地瑶族纷纷响应,范围涉及英国、韶州、连州等地。于是北宋统治者出兵攻打瑶族居住中心区,进一步把瑶族推进邵州、连州山区,“靠山吃山”,顽强繁衍。1245年(南宋淳祐五年)和宋末,乳源瑶人也有谋反的记载。明清时期,瑶族被征用、被镇压,史书记载的瑶族事件此起彼伏。如1450-1456年(明朝景泰年间),广西大藤峡瑶族起义,杨炼瑶族及时响应,占领连山县城,赶走知府。1459年(天顺三年),尧中又破山;四年后,广西瑶族起义,韶州瑶族响应,甚至到达翁源,攻占清苑县。1515(十年),乐昌西山两千多瑶族连续五天围攻乳源县城。1647年(清初顺治四年)七月,乳源瑶族起义。首领黄万生带领人民加入杨炼瑶族,带领一万多人围攻乳源县。1675年(康熙十四年),乳源姚与吴三桂及其部下联合反对自称“勉”、“陆游”(姚读音)的越山姚。据《鲁春秋·慎势考》、“...神农十七代开始分天下”。商周时期有11位皇帝被分封。始龙帝之子宣,赐乞姓,其分支为瑶族最早之人。在古代史书中,最早记载瑶族先民的是东周和西周时期的蛮夷和荆蛮夷。后汉书:公元前770-221年,秦赵浩棋使白起攻楚,侵蛮夷,设黔中郡。在《后汉书》(公元前209-220年)中,居住在湖南武陵、巫溪一带的瑶族被称为武陵人,是盘瓠的直系后裔。《舒威》卷110、《南史》卷79(420-618)记载的荆州人、永州人,都说是在潘虎之后。
据史料记载,瑶族最早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周代逐渐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在福建(今福建)、浙江(今浙江)、江淮(今安徽)等地生活繁衍,后沿长江中上游西移。秦汉时期逐渐集中在湖南湘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形成了以无锡、武陵等古长沙为中心的主要聚落区。后来由于与当地统治阶级多次发生利益冲突,被统治阶级多次残酷镇压后大批南迁,逐渐进入广西、广东、江西等地。早期的广东瑶族由此而来,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广东瑶族来自武陵源”的说法。历史上,瑶族先民在隋朝以前的秦汉时期就开始南迁。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水经注》记载:“...漫月渡水出武陵郡,元北,水出郴州郡,故成;南面玉林潭榆中县与邻水交汇,称为移溪,东面苍梧为玉溪(注:汉武帝在位第六年即公元前1165438,辖区包括梧州市、苍梧县、广西东部、广东西北部等广大地区),东面为高要。相当多的人,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山脊,住在董熙。”本文中的蛮月指的是南迁的瑶苗等先民。据史籍分析,今天乳源瑶族的一些珍贵手记,是用来乘船渡海的,而且大师的书里有很多说法,叫神仙要调兵,就要问连州庙的神仙。瑶族先民其实应该是乘船渡海,从湖南武陵渡水出,沿沅江进入粤西、桂东的西江流域,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迁徙。大部分人在西江流域和县境内翻越山脊,进入广东连州、韶州、乳源、乐昌等地。还有的继续乘船进入西江,沿西江流向广东肇庆、高要、怀集、广州等地,然后逐渐向东北、西北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部分人逐渐跨越江西、福建等地。被东海等海阻隔,这些人逐渐从福建、江西回徙到广东的龙门、始兴、英德、曲江、仁化、乐昌等地,都属于绵语。他们语言相近,生活习惯相似。随着瑶族、苗族等民族的大量南迁,越来越多的瑶族在广东定居。隋末唐初,大批瑶族先民居住在粤北的西江流域和杨炼县。根据李默对广东瑶族历史上一些问题的探索,引用了电白县方言和《化州志》、唐代送刘思福去参军的诗、南朝方不同故事的叙述,隋唐时期,广东连州、邵州、肇庆、龙水、高州、化州等地,到了宋朝,”.....桂阳之州,陈、连、贺(广西贺州)、邵,即属巡抚宁郡,遂成,而行万里围”。明代有“南岭无山无瑶”的鼎盛时期。据《天下郡县之病》一书记载:“明代广东有瑶县21个,其中瑶山891个。”虽然当时广东各地都有瑶族,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瑶族居住的中心不是广东,而是广西靠近广东边界的西江流域。当时永安的梧州、大藤峡、涪江、西乡、路东、和县是瑶族先民聚居的中心。据《史明镇广东少数民族志》记载,明代两广御用谋士、将军镇民爵在朝廷奏报的文书中说,广西永安州西乡、涪江东西两岸的瑶贼长期作乱,遂调集军队镇压。在周边地区,动员了64000多名士兵,最后把他们夷为平地。仅永安一州就需要调六万四千兵到此,可见当时广西西江流域的瑶族远远多于其他地方。今天,广西仍然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重要省份。
在古瑶族先民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各种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省与省之间、地与地之间的相互迁徙(也就是说除单向迁徙外还有双向迁徙甚至重复迁徙)是正常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瑶族文选(翻越名单)》一书中筛选出30多个翻越名单。其中有湖南迁到广西、广东的记载,也有广东迁到广西、湖南的12的记载。其中5个记录明确由广东乐昌西山迁至湖南道州、江华、蓝山。上述历史记载恰恰说明历史上瑶族先民的迁徙生活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虽然迁徙路径不同,到达广东省韶州、乳源等地的时间和朝代不同,但与先期到达广东省韶州等地的瑶族是同宗同源的患难同胞。他们说缅语,有相同的语言,有相似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400多年前离开乳源、乐昌西山,向西迁移到广西、云南、越南、泰国,再迁移到法国、美国、加拿大,至今仍与乳源有着相同的语言和血缘关系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