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内容
但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只是在原始农业出现以后才变得日益明显和重要。据我们所知,原始农业的起源已有近一万年。一万年前,在地质史上是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在考古学上是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自然环境的变迁一般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古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渗透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长期以来仅限于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克拉克等人特别强调历史和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达比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自然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总结。历史自然地理学和现代自然地理学一样,也有各种分支和领域。目前,对历史气候、历史植物地理、历史地貌和历史水文地质的研究越来越多。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人类是改造自然的主导者,是各种人文地理现象和环境的创造者。农村、城市、农村、矿区、道路、进口等活动场所都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同时创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历史人文地理学和现代人文地理学一样,分支很多,但研究程度远不如现代人文地理学。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
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深入,区域历史地理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有达比的几部英国历史地理专著,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德罗瓦热夫的《苏联历史地理》。中国有《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由台湾省省王辉出版。
自公元3世纪中国裴秀绘制龚宇地图以来,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迄今为止,许多国家出版了大规模的国家历史地图集。比如1987出版的哈里斯主编的《加拿大历史地图集》就很有特色。但对历史地图的理论和制图内容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它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是尽可能“还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是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地理科学的进步和理论发展,也影响着历史科学的发展。
历史地理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现代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汉前时期的草原后来变成了沙漠,以及这种演变的具体过程。这不仅加深了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现状的认识,也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
再比如对一个城市的研究,仅仅满足于对现状及其当前地理因素的考察,很难了解一个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规律。只有通过历史地理的研究,才能“还原”各种已经改变或消失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才能了解这一市场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其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进一步发展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加强理论研究以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如何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引入新的科学技术。
近年来,放射性碳测定、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方法已应用于历史地理研究,但测量方法和航空热红外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尚待引进。他们的引入肯定会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边缘性明显的新兴学科,诞生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汇处。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已经成为当代的一个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它的前身进化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它之所以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才建立起来。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一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由“地理学”逐渐强化的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以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的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进化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历史上第一部成熟优秀的演化地理学著作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地理学史》,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把班固视为演化地理学的鼻祖。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以演化地理学为主,但在班固之前,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并不局限于演化地理学,就班固本人而言,他对演化地理学的认识明显受到了此前《尚书·龚宇》、《李周志方》、《史记·河曲疏》等地理学著作的影响。)。这样,如果我们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就必须从《尚书·龚宇》等著作开始。
《龚宇》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关于龚宇的成书时间,近年来有四种意见:(1)辛树之《西周论》(注:辛树之:《龚宇成书时间推测》[J],《西北农学院学报》第3期,1957)。王国维还认为《龚宇》是《古史新证》中周初人所作。);(2)王的《春秋孔子说》(注:王):《从比较研究中重新评价的时代》[J],西北大学学报,第4期,1957。);(3)顾颉刚《战国中期论》(注: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选读愚公(全文注释)》[M],科学出版社,1959。);(4)日本内藤次郎《战国末期至汉初说》(注:[日]内藤次郎:《龚宇产生时间研究》[M],江夏安译:《先秦典籍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战国学说,但对其作者仍有不同看法。顾颉刚先生认为“的作者是西北人”,推测“可能是秦人”,而施念海先生在写《论时代》(注:《河山二集》,三联书店,65433)。),根据的“南河”、“西河”等称谓,确定作者为魏人(注:时代及作者的全面论述,参见金:《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29-3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刘奇@ ①:《愚公》作者,谭启祥主编:《中国地理学家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龚宇的全文只有1189字。虽小,却是先秦时期最科学的地理学著作。“九州”篇描述河北、兖州、青海、徐、杨、荆、禹、梁、雍的疆域、山川、贡赋,“导山”、“导水”篇描述中国山川分布的大致趋势,“五服”篇提出一。从现在来看,《龚宇》的内容已经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堪称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阿明人艾南鹰在《龚宇图序》中说:“《龚宇书》是古今地理学之祖”。清代学者李振玉在为胡玮所作的《愚公锥指》序中也说:“自禹治水四千余年,地理书百种,无一超出范围。”可见,龚宇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龚宇》是一部传世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基于夏朝的史实。用战国人写夏朝,说明《龚宇》应该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然而,大多数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学著作都离不开以前的地理学,愚公也不例外。
与大约同时期的《山海经》和《穆传》也是重要的史地著作。《山海经》由《山景》(又称《五藏山景》)、《海经》和《黄达经》组成。全书30825字,其中山景21265字,占全书篇幅近70%。《山经》中包含了大量的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信息,对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注:余希贤:《中国古代地理简史》[M],第47-51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穆传》是我国第一部此类传记。《穆传》共六卷。前五卷记载了周穆王西游的经历,第六卷记载了盛吉之死。就是《记载全国山川地理,真实生动》(注:石:穆传作者[J],谭启祥主编出版:《中国地理学家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地理价值。但相比较而言,《山海经》和《穆传》与开创的求真派不同,属于玄幻派。神话传说附有丰富的地理资料,多少削弱了其科学性,学术价值无法与愚公相比。
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直到汉代才走向成熟,其标志性著作是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曲书》和《货殖列传》,班固《韩曙》中的《地理学》。《史记·河渠列传》是专门记载历代河流水利变迁的,也是历史水文地质学和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结合,而《货殖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创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创立[J],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第三辑1996。),也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材料(注:吴宏岐:《司马迁的地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1998,第二辑。)。《汉书·地理志》第一次将“地理”的目的纳入正史,为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部地理著作虽然主要描述了西汉时期的地理,但也论述了夏商周时期的地理,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代和王莽时期。“当时从夏朝到王莽是比较完整的演化地理学,但中间只强调了西汉时期”(注:史念海:《班固对历史地理学的创造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第3辑1989。)。《河曲史记》、《货殖史记》、《汉书史记》这三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依据,没有虚构成分。它们第一次将当代地理学与前代地理学区分开来,清晰明了地描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变迁与演变,因此它们不仅是成熟的地理学著作,而且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典范。
以往学者将演化地理学与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进行比较,因此认定班固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鼻祖。事实上,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衡量,班固的《汉书·地理》采用的是行政地理学的体裁,内容相当有限。地名的演变虽然一览无余,但并没有考察很多历史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司马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则不同,都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能充分反映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发展特点,学术价值之高应在班固《汉书地理志》之上。
汉代以后,历代地理学家大多以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特殊研究方法,只谈地名的沿革、稀有等内容。因此,演化地理学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之后,又有十六种正史与地理并列(其中有更名为郡县、地志、郡县、职考)。分别是《续汉郡县志》、《晋代地理》、《宋代郡县志》、《南齐郡县志》、《魏晋地形志》、《隋书地理》、《旧唐地理》、《新唐地理》、《旧五代地理》。这十六部地理志不仅写成了各自时代独有的特色,而且基本内容和行文风格也大同小异,学术质量远非后者可比。除了官方的地理志,受《汉书》地理志的影响,大部分地方志都是由官方或民间编纂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子的《九州志》、阚yīn@②的《十三州志》、黄公的《十四州志》、唐代的《两广志》、贾丹的《郡县志》等。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代的《杨光杂记》、徐洪祖的《徐霞客游记》、清初顾的《天下之国病志》等少数几部古地理学家继承了司马迁的地理思想,并对专题地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其影响还不足以与官制地理和正史相抗衡。
应该承认,司马迁的《河曲史记》、《货殖史记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史记》一样,都是作为正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马迁对历史地理的专门研究更接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而班固的《汉书史记》则侧重于地名的演变,只能起到历史的辅助作用。因为后世的地理学著作多以《汉书·地理志》的写法为蓝本,虽有新作,但都不属于演化地理学的范畴。这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长期以来成为历史附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