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是在哪个朝代、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世界上有两个蔗糖的发源地。一个是古印度,从古书《吠陀经》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地方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资料见于战国末期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认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一句“勉甲鱼射羊肉,有一些浙浆”,意思是在做甲鱼、炒羊肉这些美味时,要撒一些“浙浆”调味。所谓浙浆,是指甘蔗榨出的甜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战国末期,南方的楚国不仅有甘蔗种植,而且人们在烹饪食物时,已经能够知道如何将甜汁榨出来作为调味品;因为《招魂》这首诗描写了民间常见的招魂习俗和礼仪,同时描写了民间常见的米、麦、鸡、牛等食物,足以说明当时甘蔗制品的提取和食用相当普遍。
到西汉时期,甘蔗制品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欣的《西京杂记》曾提到“闽越王献高第五种甘露”。所谓甘露,是指用甘蔗制成的固体制品,相对于战国晚期的液体“浙浆”而言,应该是一种技术进步。高帝指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可见汉初的蔗糖制品还是比较少见的,不然也不会作为贡品呈献给皇帝。当然,浆在汉代依然存在,只是功能有了进步。丁原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四朔丹生,汉武帝在甘泉宫供奉,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赋诗赞美。* * *出《郊祀歌》十九回,其中有“太尊哲江析毛超”一句。甘蔗汁可以用来消除你早上残留的酒。于是,最迟在西汉中期,人们就使用甘蔗汁,甘蔗汁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调味食品,还经常用于解酒。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产出现了新的模式。由于甘蔗的广泛种植和消费,原有的日晒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国外,寻求更好的生产方式。《新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把熬糖的方法留给了莫介他国,然后下令在扬州上工试制当地种植的甘蔗。成品的色泽和口感都远远好于其他国家的莫姐。当时人们称之为“沙糖”,又称“霜糖”。“摩揭陀”是古印度的一个奴隶城邦。在印度比哈尔邦南部,一度统一了整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最为强大。在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还是印度的强国。中国的金、唐僧、玄奘等人都来过这里。摩卡的蔗糖生产方式比较先进,是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生产,所以生产周期比较快。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唐太宗派人千里迢迢去取佛经,比玄奘去天竺还要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