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背景。
苏轼生于1037 1.8,卒于11.24年8月,号子瞻、何忠,别号铁观道士、东坡居士、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市)人。
当时是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为改变北宋开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发起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改革始于熙宁二年(1069),止于宋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故又称熙宁改革、西丰改革。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庶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和“整军”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继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运动。
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很生气,就让御史谢静在宗申面前把苏轼的过错说出来。苏轼随后在北京谋职,在杭州被判将军刑。
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调任密州(山东诸城)任周知。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任徐州知府。元丰二年(1079),四月转湖州周知。他在地方上任时,革故鼎新,革故鼎新,因法便利而大有作为。
扩展数据: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本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贡献已经超过了苏文和苏轼。
继柳永之后,苏轼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柯岩”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词的转型是基于他的词学观念和“独树一帜”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道”。柳永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推动了词体的发展,但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优于词的观念。
他认为诗是同源的,字“是诗的苗”。诗和词虽然有外在的区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达功能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他经常拿诗歌和诗歌做比较。因为他从文体概念上将词提升到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为词向诗体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