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四个意象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1,邮票,表达青年学生对母亲的思念;
2、船票,表达年轻游子和新婚妻子的思念;
3.坟墓,表达诗人迁台后对亡母的怀念;
4.表达了余光中先生和两岸人民期盼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感情。
感情上,随着诗人的成长,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是从小邮票到浅浅海峡,从家乡到国家的递进,反映了诗人从小到大,从思念亲人到牵挂祖国的热切情感变化。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2。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他于1949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省。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省与大陆长期隔绝,导致余光中多年不能回归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诗人怀着强烈的乡愁,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写下了这首诗。
在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少年相思”,再到成年后的“生死之交”,再到对祖国和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感情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从童年到老年的一生沧桑。不同阶段的怀旧,两端的区别是:我——母亲。
我——新娘;我(生)-母(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从具体的“故乡”到抽象的民族“故乡”,从地域故乡到历史故乡、文化故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意上,四段在字数和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比喻乡愁的载体),我在这里,而……(乡愁的具体对象)在那里”。一气呵成,来来回回,仿佛是一种感慨,余音绕梁,历久弥新。
诗歌在语言上是纯净而轻盈的,简单、坦诚而又意味深长。用“小”、“窄”、“短”、“浅”等形容词重叠修饰中心意象,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一反诗人早期“现代时期”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奇诡效果造惊人之语、默默无闻求节欲的特点,转而追求一种冷静和谐的审美风格。以简代繁,以轻取胜,也是极其华丽的,属于平淡。
百度百科-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