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隋朝的统一和毁灭

知识要点

581年;隋文帝;589年;经济;户籍;货币;度量衡;南北;605;杨迪皇帝;洛阳;卓君;余杭;2000多;政治;经济;文化;上层贵族;天赋;隋文帝;考试;杨迪皇帝;金石科;选举官员;用人;官员;才华横溢;教育;1300以上;大获成功;沉溺于享乐;洛阳;大运河;长城;赤岛;巡航;辽东;山东;618;杨迪皇帝。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B解析本题侧重于历史时间线索。隋文帝在北周末年执政。看P2第一自然段,所以选B。

2、b本题分析主要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a没有反映人民在历史上的地位,C是隋朝灭亡的原因,D是隋朝统一后,所以选了B。

3、C本题分析考察了隋文帝的政绩。结合P2-3可以得出123是隋文帝的功绩,4是杨迪的功绩,所以选a

4、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隋朝的经济状况。对于图片,见教科书P2,所以选择d?

5、一道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隋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点。最北是卓君,中点是洛阳,中间经过永济运河,所以选a?

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点。最南端是余杭,今天的杭州,所以b。

7、本题A分析主要考查隋代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并结合教材《P2-3》,所以选A?

8、B本题分析主要考察了创设科举制度的背景,见教材《P3》,所以选B?

9.b本题分析主要考察科举制度启动的时间。创建时间是隋朝,所以选了B。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进士科设立的时间,是在杨迪年间,所以选择了D。?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科举制度的影响。① ② ③都出自教材《P3》,④语言表达不严谨,科技也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选C。

12、B本题分析主要考察杨迪皇帝的事迹,①隋文帝,④唐玄宗,② ③杨迪,所以选B。

13、D本题分析主要考察隋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教材《P4》和《ABC》,两者都是隋朝灭亡的原因。d不严谨,隋朝灭亡时国家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14,B分析本题主要是对“光芒四射”的一种理解,描述了历史上隋朝发生的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事件,但与之相反,选择了B。

二、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一:(1)中心:洛阳;北端:卓君;南端:余杭。(2)永济运河、通济运河、韩沟、江南河道。

问题2: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态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利大于弊,因为几百年后南北沟通还是要靠它。他对开凿大运河基本持肯定态度。

问题3:赞同胡曾。究其原因,大运河的开凿和杨迪皇帝的江都之行,都服务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是杨迪暴政的体现,也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原因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16题。

问题1:科举制度杨迪创立了进士科。

问题2:没有,材料1反映了诗人在科举考试失利时,对未来的悲伤、难过和无望。材料2反映了诗人高中毕业后的骄傲和兴奋。

问题三:意义: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家境贫寒的士人入朝做官提供了途径。

影响: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利得到加强;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有才能的人因此参与政治;促进教育发展。

扩展和探索

可以从地理因素(气候、土壤、植被、地形等)考虑。)和经济发展因素(农业发展、商业贸易、运输成本等。).

第二课“贞观之治”到“开元之兴”

知识要点

618;李渊;长安;626;李世民;贞观;三省六部;法学进士;周;官僚贵族;宫廷考试制度;开元史圣;唐玄宗;开元;姚崇;宋静;在全盛时期。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结合教材P7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所以选择C。

2、A本题分析主要考察贞观之治的原因,结合教材P7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所以选A?

3.c .这个问题的主要关键词是“政治的关键是得人”,意思是政治的关键是得人才。选择c是因为题意。

4.a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不”和“唐太宗”。A是武则天年间做的,而BCD是唐太宗年间做的,所以选了A。

5.c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太宗”和“不”。ABD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C属于秦始皇的治国谋略,所以选C。?

6、A本题分析主要考察唐太宗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结合教材P8第二段,故选A。

7.b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武则天”。结合教材P8-9,选B。

8.b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发展的视角”,结合问题的含义,b?

9、D .本题的关键词是“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选D。?

10,d .本题的关键词是“开元史圣”和盛唐时期。结合题意,选D。?

二、非选择题

11.

问题1:唐太宗意识到君民关系如舟,要维持他的统治,人民必须生存。因为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问题2:材料2反映了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第三份材料表明,唐太宗以魏徵为镜,通过魏徵了解自己的得失,体现了唐太宗的开明思想。

问题3:体现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怀若谷,勇于改革。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12题。

问题一:贞观之治,开元之盛;贞观开元

问题二:盛世的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裕;贞观之治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戒奢从简;开元繁荣的原因:经过初唐的积累和沉淀,在唐玄宗初期,大力治理,任用人才,发展经济,重视文化教育。

问题三:提供给后世统治者的经验——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关注民生。(答案合理。)

扩展和探索

思考一: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却被杨贵妃一个人给毁了。

思考二:唐朝的衰落固然与唐玄宗爱杨贵妃、轻忽国事有关,但不是唐玄宗爱杨贵妃的唯一原因。赵翼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全部强加在杨贵妃身上,极大地夸大了杨贵妃的个人作用,是一种片面的观点。(答案合理。)

第三课盛唐气象

知识要点

屈原里;手推车;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长安;东;西;西部地区;天可汗;各民族共同的君主;唐玄宗;渤海国的领袖;渤海公主;维吾尔族;怀仁可汗;安溪胡夫;北方法院保护政府;松赞干布;合乎逻辑;641;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开放;兼容并包;50000;李白;杜甫;诗歌史;白居易;颜真卿;刘公权;欧阳询;颜;吴道子。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C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唐代农业生产的掌握程度。题目中的灌溉一词指出了替代农具的主要作用,而选项D的主要作用是耕地,所以c。

2、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替代农具出现的朝代的掌握程度。a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出现在汉代,只有D出现在唐代。

3.c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唐朝。选项C的《驮驼侍女》是唐代三色中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所以选择C。

4、C解析本题考点是唐朝的商业。图片来自教材P13,所以题目是c。

5、B本题分析考察了古都长安的历史地位,在教材13第一段也有描述。所以选b。

6、C解析本题属于唐代民族关系的考点。备选的都是唐朝的周边民族。其中吐蕃人发展到今天的藏族,所以c。

7、B解析本题考点是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之间的良好交流。根据问题的意思选择b。

8、本题A分析考查了吐蕃的历史,AB都是吐蕃赞普,根据教材第一段14,统一青藏高原的是松赞干布,所以选A。

9.b分析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受当时北方民族的爱戴,被尊为“天可汗”,所以选择了b。

10,a的分析中出现了“诗仙”一词,根据教材16,选a。

11,C解析本题是杜甫的代表作,C选项出自杜甫的诗《从北京到丰县,我要背五百字》。没别的,所以选c。

12,D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要注意选错选项。D选项中写道“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皆会唱,深受大众喜爱。”根据教材第16页,应该是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所以选d。

13、C解析根据教材第16页,颜真卿的书法端正、苍劲、优美。此功能的唯一替代方案是选项c。

在14和A的分析备选方案中,BD不是唐代画家。根据17页教材,选A。

二、非选择题

15题。

问题1:诗1:李白;诗二:杜甫;诗篇三:白居易。风格:李白:奔放,清新淡雅。丰富的想象力,美妙的意境,轻盈的语言。杜甫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直白,通俗易懂。

问题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数量:层出不穷,有2000多位诗人;诗歌数量:近5万首。

问题三: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国家政策;它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6题。

问题一:唐朝的都城长安。长安城气势恢宏,布局富丽(街道整齐,树木成排)。城市分为坊和市,其中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

问题二: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问题3:手推车、灌溉工具

问题4: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

扩展和探索

(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③友好交流;(4)改革少数统治者;⑤“亲和”与“经典化”促进民族融合;6.兼并战争。

第4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要点

向唐朝派遣使节;国际学生;出国留学的和尚;系统;天文历;文本;经典;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鉴真;5;佛经;;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朝鲜半岛;新罗;使节;国际学生;政治制度;科举制度;音乐;玄奘;4;天竺;10以上;佛经;大唐西域;100。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关注唐朝时期学生对日友好交往的主要特点,侧重于日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学习,所以A。

2、D本题分析限制了中国和古印度,历史和文化,方向很明确,所以D。

3,本题的一个分析重点在于学生对历史地名的掌握,所以a。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整个唐朝国力的认识,总结前三课的内容,所以D。

5、d .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很顺利,但最后国反了,考察学生的细心程度。

6、B解析本题考查教材P21中的“贞观初年”,所以B。

7、一道分析这道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中外交往概念的理解,亲和是一种内部的民族关系。

8、C解析本题考察了鉴真和玄奘的相似之处,只有贡献是相同的,其他三位都是不同的,所以C

9、D解析本题侧重于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包容,所以D。

10,B解析主要考察对“唐使臣与东送”、唐与新罗的关系、对世界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是根本原因,所以选B。

11,D解析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是因为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所以D。

二、非选择题

12题。

问题一:唐朝;日本;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2:唐朝玄宗时期。贡献: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直到第六次才成功。在日本十年,他孜孜不倦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赵体寺,风格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一颗艺术明珠。

鉴真的东渡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也有痛苦的冲突。只有加强友好交流,求同存异,才能确保中日和平。

13题。

问题一:治国理念:爱民如子,以民为本;贞洁原则。

问题2:平等对待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

问题3:大唐西域记

问题四:统治者善于用人,易受教者谦虚;注意发展生产;鼓励对外交流(只要有意义)

扩展和探索

提示:主要在传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知识要点

我们的时代;执行力;金融权力;安史之乱;三个地方;史思明;安史之乱;恒力;缓冲区的割据政权;黄超;政治权力;907;朱文;后梁;后唐;后金;后汉;以后几周;五代十国;统一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D解析本题重点是“任人唯亲”P23并给出了答案,所以D

2、B分析这个问题P23给出了答案,所以B

3、D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安史之乱原因的掌握程度。在众多原因中,没有外敌入侵,所以d。

4、D对这个问题的分析P23指出“开元末年以后”,所以D

5、本题分析考查了P24的知识,所以A。

6、D本题分析的重点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的严重影响,所以D。

7、b本题分析的重点是“直接原因”,所以b。

8、b本题分析重点是学生黄巾起义和点朝起义的区分,以及作者立场的判断,b。

9、C本题分析考查了P24朱文的身份,所以C

10,A解析本题目重点考察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史思明身份的理解。史思明只是安史之乱的下属,所以一个。

11,D本题分析重点是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编制的掌握程度。唐朝完善了这一制度,也考察了唐朝割据势力的影响。

12,B解析这个问题在教材《P24,B

13,A解析此题侧重于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认识,教材P25有总结,所以A。

二、非选择题

问题14。问题1:唐玄宗早期开元的繁华景象。

问题2:四川,唐肃宗

问题三: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北方地区满目疮痍,人口锐减。

问题15。问题一:诗风朴实厚重,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书法的悲凉。

问题二:开元盛世;不再是了;诗中提到“忆开元盛世”,可见这一时期已非“盛世”。

问题三:杜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唐代。

问题四:热爱祖国,关心民生,关心国家和人民。启示: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才有保障。

扩展和探索

到了唐末宣帝时期,该教派失去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元朝玄宗改天宝后,政治越来越腐败。必须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治理。

第六课?北宋政治

知识要点

960?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封?中原以南?军政大权?科举制度?政权的稳定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C解析主要考察对北宋等考点设立的理解。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创始人,因此,A错了;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皇帝,所以B错了;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所以D是错的;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历史上称宋太祖,又称宋祖,所以C是正确的。

2、C分析主要考察对北宋等考点设立的认识。公元前221年是秦朝的开国时间,因此,A是错误的;公元前202年是西汉建立的时间,所以B错了;1127是南宋建立的时间,所以D是错的;960年,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事件后建立了北宋,然后通过“一杯酒解除兵权”让将领交出兵权巩固统治,所以C是正确的。

3,A分析主要考察对北宋等考点设立的认识。北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明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首都城市。西京是洛阳。南京是松州,不是今天的南京,是今天的商丘。商丘是太祖昌盛之地。北京是盛产香油的名地,今天的河北是名地。所以c是正确的。

4.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巩固政权的认识。宋朝时期,我国北方、西南、西北有辽、金大理、西夏政权,都没有被宋朝统一,所以A、B、C是错误的。20多年后,宋朝才统一了中原和华南,所以D是正确的。

5.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群臣》这部篝火晚会发生在周幽王时期,因此,A是错误的;鸿门宴发生在楚汉之争期间,所以B错了;“黄袍加身”宋太祖夺权,所以丙是错的;北宋建立后,赵匡胤通过“一杯酒解甲归田”,让将军们交出兵权以巩固统治,所以D是对的。

6.b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赵匡胤设立了审查法庭和训诫法庭。这两个部门极具权威性,往往由学术、才能、品行都很突出的人担任。首相等高官往往能被拉下马,所以B是正确的。

7.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为了加强地方控制,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总法官,划分州府权力,所以A、B、C是错的,所以D是对的。

8.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赵姓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一,不是因为人口最多(当时人口最多,赵姓人口排名第四),而是因为赵姓是宋代的“国姓”,为了表示对皇权的排他性尊重,所以A是正确的。

9、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削弱相对权力,防止武将独揽大权,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税收的控制,都是加强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D是正确的。

10,一篇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君弱臣强并不是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所以所有包含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答案是a。

11和B的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北宋不涉及分封制,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b是正确的。

12和D的分析主要考察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最早统一文字的是秦朝,所以A是错的;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刘彻采取的措施,所以B是错误的;科举是隋朝创立的,所以C错了;北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D是正确的。

分析13和B主要考察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北宋为了巩固统治,压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并没有轻视军事装备和军队,所以所有包含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答案是b。

14和D的分析主要考察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北宋为了巩固统治,防止武将跋扈,具有压制武将的特点,所以并没有使军事人才大量涌现。包含②的选项都是错的,所以答案是d。

多项选择问题

15个问题

问题一?

1.在军事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建立了皇军。?

2.在行政上,中央政府派出一名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一名普通法官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支出,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问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这道题考察的是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问题(1)的关键是掌握和理解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问题(2)考察对威权集权政治体制的理解。

16个问题

问题一?重文轻武的政策。

问题二?影响:以科举为途径,很多人读书做官;刺激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这道题考察的是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问题(1)的关键在于掌握和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二个问题考察对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影响的认识。

扩展和探索

所谓史实,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它们有正史记载,有相关文献佐证,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而传说则是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虚构事物寄托愿望,或者在一些史实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夸张,然后口口相传而形成的故事。真相既没有在官方记录中找到,也没有得到证据的证实。

在文物、古迹、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与传说、故事进行比较鉴别。

答案不固定,有道理就行。

第七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共存

知识要点

10世纪初?宝姬去北京面对皇甫165438+20世纪初?兴庆元昊口准产原联盟元昊贸易中原

基本功

一、多项选择题

1,一道分析主要考察对辽等考点设立的认识。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者,因此,B错了;元昊是西夏皇帝,所以C是错的;叶鲁德光是辽国第二个皇帝,所以D错了;耶律保吉是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所以A是正确的。

2、B分析主要考察对西夏等考点设立的认识。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元昊带领党乡接受了中原文化,但他并没有放弃畜牧业。包含③的选项都是错的,所以答案是b。

3.b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理解。165438+20世纪初,宋辽两军在赣州激战。当战局对宋军有利时,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盟约,承诺每年给予辽国大量的白银和丝绸,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甘源联盟,所以B是正确的。

4.c解析主要考察对北宋建立、辽朝建立、西夏建立的认识。北宋在中国南方建立政权,辽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西夏在中国西北建立政权,所以A、B、D是错误的,所以C是正确的。

5、C分析主要考察对辽等考点设立的认识。辽是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的契丹人,所以A、B、D是错的,所以C是对的。

6、D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等考点的理解。契丹族的公主墓是汉族修建的,反映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学习,所以A、B、C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

7、D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单源联盟等考点的认识。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末,所以A是错的;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所以B错了;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所以c错了;单源之盟发生在宋朝,所以D是正确的。

8.一个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认识。杨家将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说北宋时期将抗击辽,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A是正确的。

9.b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理解。寇准是宰相,因此,A是错误的;宋真宗联盟发生了,所以C和D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10,一份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理解。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南宋、金朝以淮水至大三关为界,含④的选项都是错的,所以答案是a。

11,一个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和平与战争的认识,以及对禅院联盟的认识。165438+20世纪初,宋辽两军在宋军激战,在战局有利的时候,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盟约,承诺每年给予辽国大量的白银和丝绸,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元之盟,所以A是正确的。

12和C的分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理解。986年,宋太宗再次分成三支军队进行北伐。结果部队全部离开中路军,全军覆没。此后,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措施。c是正确的。

13、B解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的和平与战争、禅院联盟等考点的理解。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元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不属于宋朝,所有包含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所以B是正确的。

14、C解析主要考察对辽、宋、夏等考点的理解。建国后,契丹的影响力继续向南扩张。辽太宗占领幽云十六州时,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个问题

问题一?契丹族

第二题(1)的关键是掌握和了解辽的建立。问题(2)考查对北宋建立、辽朝建立、西夏建立、民族政权并存的认识。

16个问题

问题一?大湖联盟

问题二?寇准

问题三?每年向辽缴纳古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本文主要考察对辽、宋、夏和平与战争的认识,以及对禅院联盟的认识。

扩展和探索

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存,政府在边境设立的收税市场叫雀场。比如宋辽边境有雄州和霸州。宋朝的商人用丝绸、大米和茶叶交换辽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宋朝的制度和印刷技术传到了辽国,辽国的工匠根据宋瓷制作日用器皿和刻书。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非常密切。虽然边境弥漫着战争的气氛,但各族人民为了生计,仍然保持着贸易往来。虽然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和分裂,但是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主流。答案不固定,有道理就行。

字数超过,请参考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