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遗迹总是在地下?
作为地表形态,建筑物是露在地面还是埋在地下,也是符合基本地貌学原理的。在构造运动、外力和时间的影响下,如果一个地方的堆积大于侵蚀,后期的地面比前期越来越高,那么这个建筑所依赖的地面就越埋越深。但除了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堆积速度和地面沉降速度都太慢,超出了一般人的体验。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是立体的,往往没有地面那么平整或低,地面起伏很大。有些建筑在当时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个地面,即使被部分掩埋,其顶部仍然露出地面。城墙、土墩、古建筑等遗迹也很常见。因为现在只是一个时间段,只要地貌力继续,持续的时间足够长,迟早都会全部被埋在地下。相反,如果一个地方侵蚀大于堆积,人类活动的地面就会越来越低,比如交河故城。即使建筑在地下,经过一定时间也可能露出地面,比如河西地区的一些砖墓。当然,如果建筑材料抗不住侵蚀,就不会有原来的遗迹,也就不存在是地上还是地下的问题。有一些古代遗迹,本来应该埋在比较深的地方,但是因为构造运动,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看时间尺度够不够长。人为破坏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古代遗迹尤其是民用建筑之所以在地面上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的作用,而不全是自然因素。换句话说,埋在地下,客观上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容易给人一种“古代文物都在地下”的错觉。其实很多从新石器时代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的城墙都是站在现代地面上的,这也是需要考古学家的眼光去发现的,并不是说只要在地面上就“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或者不需要被发现,因为历史信息除了传承之外就流失了,有时候断层也是相当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