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大萧条对民国有什么影响?

1929-1931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的物价和工业产出大幅下降,而中国的物价和产出却保持增长。

看图片和资料

SCCL/20081015/232079 . shtml

1.全球媒体和市场都在担心未来的大萧条。按照我们全球博弈阶段理论的框架,全球只会出现短暂的大萧条,未来全球经济更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因为导致1929大萧条的金本位,各国央行和政府反应迟缓,国际孤立主义都不复存在。顶级金融经典

特别是,我们认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大萧条。中国经济从65438到0929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3.1929-1931年,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的物价和工业产出大幅下降(图1和2),而中国的物价和产出却保持连续增长(图3和图4)。

4.当时旧中国的财政政策基本上什么都没干。回顾大萧条时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我们发现,以银本位制(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大国)和竞争性银行体系为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表1)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大萧条时期从未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

5.1931年后,西方国家逐渐退出金本位,其推出的顺序也决定了该国摆脱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其经济复苏的顺序。看摇钱树下的摇钱技术

6.目前,中国政府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谨慎态度。它不仅有充足的财政保障,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同时开始通过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来大力拉动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来促进产业升级。我们认为,经过这次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未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教你如何在摇钱树下摇钱

首先,在大萧条期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从65438年到0929年,发端于美国的经济萧条通过金本位制的传导逐渐蔓延到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并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自1929以来,以美、英、法、德为代表的金本位国家价格和产量连续大幅下跌。

从1929到1931,中国、上海、天津、三个代表理论批发价格均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中国的平均价格上涨了25%左右,说明近年来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大萧条时期,工业产出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且在1929到1931这危机最严重的三年里,工业产出的增长率甚至有所提高,呈现出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走势。

第二,银本位是大萧条时期。

中国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了1930年代,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很高了。如此高的经济开放度,中国经济是如何熬过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的,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呈现出如此独特的走势?

考察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当西方主要国家恢复金本位制(英国于1925年恢复金本位制,法国于1928年恢复,到1929年,除了部分拉美和亚洲国家外,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制集团)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制的大国。由于白银在金本位国家只是普通商品,所以整体价格下跌也包括白银。表5的数据显示,白银价格从1929开始连续四年下跌,价值几乎跌了一半(从85.14跌至45.12)。

银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第二是信贷的扩张。由于中国是一个以白银为基础的国家,白银价格相对于黄金价格的下降相当于中国货币相对于黄金为基础的国家的汇率贬值。以黄金价格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中国的净出口。如图6所示,中国外汇指数从1929大幅贬值至1931。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西方国家的大萧条导致需求大幅下降,但中国的出口下降很少,远少于世界出口。丁典金融

从图3到图6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受益于世界银价从1929到1931的下跌,但是银本位从1929到1931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在1931的秋天发生了逆转。1932,日元脱离金本位,随后日本和部分国家贬值,尤其是日元贬值40%。导致中国外贸半数以上国家汇率大幅上涨。图6所示外汇指数在1931后大幅上涨,银价也在1932后由下跌趋势转为上涨趋势。同时,西方国家退出金本位的顺序也决定了该国逃离货币紧缩的顺序,从而决定了其经济复苏的顺序。1933美国退出,1933出口开始好转。法国最晚也是1936才退出,所以到1935年底出口没有反转。

1933,美国脱离金本位,让中国汇率上涨更加剧烈。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制后,将货币储备改为“金三银一”的比例。为了达到这个比例,美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白银,导致白银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白银大量流失。这一措施对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如图5所示,自1932开始,白银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说明我国外贸转为逆差。美国的购银政策导致银价暴涨。银价从1932-1933的低位上涨至1935的峰值,涨幅约2.5倍。一方面,汇率的上涨使得中国出口在1931之后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白银流失造成通货紧缩,导致中国农业产量锐减,直接导致农村许多家庭破产。因此,美国购银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

为了抑制白银出口造成的通货紧缩,中国国民政府于1935年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了白银本位制,实行法定货币本位制。货币改革扩大了货币流通,最终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1936年主要粮食收获产值达56亿元,由1933到1935,比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几乎高出45%。

三、货币政策的扩张与萧条管理:揭露主力最新操作动向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主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出了经济萧条。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无所作为。虽然实行了赤字财政,但中国政府能够调动的财力并不多。关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一半,盐税约占1/4。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和债务,如图10所示。1927到1936期间,军务和债务占总支出的比例基本在70%以上。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无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经济走出萧条,开始扭转的任务就落在了货币政策上。

表1显示了1930至1936期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从表1可以看出,在1930到1932期间,银币保持增长,这是白银相对黄金贬值后,国外白银流入的结果。1932之后,银币完全相反,其存量递减说明西方国家脱离金本位,汇率贬值,美国的白银购买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外流。铜币的走势也在减少,但总的幅度在大萧条时期并不大。在货币总量的构成上,与前两项不同,大萧条时期,纸币和银行存款呈上升趋势。因为中国在1935之前是银本位制,纸币数量相对稳定,但银行存款仍在上升,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这也是图4所示的工业生产从未下降的原因。银行存款是中国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根植于中国竞争性的银行体系。这种包括政府银行、私人银行和私人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使得中国的货币增长在大萧条时期不断增加,造成了中国事实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1932白银外流后的大萧条导致的紧缩主要局限在中国农村。农村经济萧条后,内地资金向城市集中,促进了银行存款的增加。

货币扩张不仅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使我国工业生产在1929-1936期间保持增长。

表2比较了大萧条时期中、美、英、法的货币发行情况。在整个期间,中国的M1货币一直在增长,而其他国家则连年下降。具体来说,下跌的时间与其脱离金本位的时间一致。英国在1931离开金本位,美国在1933离开金本位。他们的货币供应量在这一年转正,法国直到1936才脱离金本位。因此,在整个萧条时期,它的货币总是很紧。

回顾大萧条时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我们发现基于银本位和竞争性银行体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大萧条时期从未减少,银行危机也没有普遍发生,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整个大萧条时期表现良好。